
韩国国内所有大学将研发的技术转让给企业,每年获得的总收益为1000亿韩元左右。但去年,汉阳大学将电池相关技术以数百亿韩元的价格出售给了LG化学。这是韩国大学史上最高价位的技术转让案例。
这起事件的主角便是汉阳大学能源工程系教授宣良国(62岁)。宣良国教授是韩国国内二次电池领域第一代研究者,从2014年开始连续7年当选“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电池领域的顶级学者。专注于电池领域30年的宣良国教授强调,“能源攸关国家的生存”。宣良国教授本科毕业于全南大学,在首尔大学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Q. 据说,继半导体后下一个未来产业是电池,原因是?
A. 因为所有领域都有会用到电池。最具代表性的有电动汽车、机器人、储能系统(ESS),以及人造卫星、电动飞机、无人机和城市空中交通(UAM)。另外,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电池技术更为重要。
Q. 韩中日竞争非常激烈,您怎么看?
A. 1991年日本首次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商用化,但我认为现在中国已经领先了。中国不仅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投资规模也是无法比拟的。虽然我们以‘韩国电池’而自豪,但还是要打起精神才行。
Q. 中国的技术水平如何?
A. 我是学术期刊《ACS Energy Letter》的编辑,中国的论文质量在迅速提高。5年、10年前,中国95%的论文水平都不达标,但现在已经完全不同了。
Q. 韩国很难像中国一样进行投资吗?
A. 韩国需要开发“关键(key)技术”。开发出关键技术并获得专利,届时竞争对手若想赶超我们,将付出高昂代价,这才是韩国要走的路。
宣良国教授发表了多个此类“关键技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是与电池寿命相关的正极材料,其价格也很昂贵。而宣良国教授正是这一领域的世界顶尖专家。
Q. 您的代表技术是什么?
A. 我们开发了一种材料,可以延长二次电池的使用寿命,且具有出色的稳定性。因被称为“浓度梯度正极材料”,电池材料制造商EcoPro BM和浦项化学(POSCO Chemical)等公司正在将其商业化。
浓度梯度正极材料的核心是使正极材料的中心和外侧的镍浓度不同。由于正极材料混合着镍、钴、锰,用的次数越多,结构就会断裂,寿命由此变短,引起火灾的危险性也会变大。宣良国教授通过将镍集中到中心部位、降低外侧镍浓度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
Q. 开发这项技术用了多长时间?
A. 从2001年就开始了,2005年在论文中发表了第一代浓度梯度正极材料,之后就一直在不断升级。
Q. 以数百亿韩元出售的技术是?
A. 从正极材料结构来看,小颗粒凝结在一起,充放电过程中,体积会发生变化,由此会导致碎裂。像瓷器一样,这也是一种陶瓷材料,碎了就不能用了。但我们发现,如果将其做成棒状的话,就不容易碎掉。
Q. 您有想挑战的课题吗?
A. 从电池的发展历史来看,新的电池系统问世需要50~100年的时间。锂离子电池已经主导世界30年了,假如我还年轻,我会想打造一个全新的电池系统。
Q. 若想进行改变范式的研究,需要什么呢?
A. 要有看见未来的洞察力,并不是说只要深挖一口井就行。
Q. 您登上顶峰的秘诀是什么?
A.首尔大学教授兼公学学者黄农文写了有一本名为《沉浸》的书,我也同意“沉浸”的力量。即使问题解决不了,我也会一直在想。不停地思考,就有可能会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