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中出现的“偏袒”争议让积累在韩国二三十岁一代年轻人身上的反华情绪爆发。部分大学生在网络社区等上表现对中国人的厌恶等,对中国表现出强烈的敌意。
韩国二三十岁年轻一代对“公正”问题极为敏感,这一特性被认为是出现这种氛围的背景。除了对于近来频频出现的“文化工程”争议之外,很多人更是通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指出“中国使用不公正的方式”。

在北京奥运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上,刘少林(匈牙利•左)率先冲过终点线,却被出示黄牌。
本月7日,在2022北京冬奥委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半决赛中,李俊书和黄大宪选手因裁判的判罚而被取消了比赛资格。比赛结束后,部分韩国大学生及上班族等年轻一代通过社交网络(SNS)公开表达了对中国的怒意。
朝野政界也纷纷发表了批评言论。共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李在明8日表示“对偏袒的判决感到失望和愤怒”,“全力以赴的各位选手是真正的胜者”。国民之力总统候选人尹锡悦当天也表示“对运动员的愤怒和挫折深表同感,对选手们表示慰问”。
据了解,目前韩国二三十岁年轻人之间对中国是“不公正国家”产生了强烈共鸣。上班族黄某(27岁)指出,“觉得(中国)总是山寨别人的东西而不是选择自己努力创新”。

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加剧了这种共识。在读研究生的孙某(26岁)表示“中国留学生在分组课题中常常‘搭便车’,但最后却和韩国学生拿同样的分数是很常见的事情”。“由此产生的不满情绪导致人们不是对某个人不满,而是对中国这个股价产生不满”。
韩国二三十岁一代对中国的反感情绪通过具体数据也能得到确认。《中央日报》委托韩国Research于去年11月至12月对全国1031名18岁以上成年男女进行了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在区分好感与非好感的标准分数50分中,19-29岁中有67.3%、30-39岁中有59.5%的人对中国的评价低于50分。
成均馆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具正宇(音)解释说,“对于二三十岁年轻一代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公正性,但冬奥会出现这种因片偏袒性的判定后,很多人便爆发了‘公正性完全被破坏’的情绪”。
但也有人指出,这种情绪不应该发展到对特定人的过度厌恶及国家间的矛盾。
首尔市立大学汉语文化系教授河南锡(音)表示“以网上活动较多的部分青年为中心出现了厌恶等言论,从而强化了反华情绪。我们应该摒弃煽动厌恶情绪或激化反华情绪的做法”。

外交基本是无奈,战争基本是失败,
地位基本是属国,心理基本是狭隘,
课本基本靠瞎编,体育基本靠耍赖,
相貌基本靠整容,性格基本是病态,
文化主要靠抄袭,吃饭天天是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