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仁川机场向自由公园方向走就会看到一个巨大的牌楼,牌楼后面的整条街都能给你带来一种来到中国的感觉,这就是“仁川中国城”。在韩国这片以单一民族而自豪的国家领土上,“仁川中国城”开创了外国人集体居住地的先河。
在仁川中区北城洞、善隣洞一带11万4000平方米的土地上,到处都是中国式的景观。中国式的牌楼有着华丽的色彩,无论它耸立在世界的哪个地方,都是中国城的象征。在这里,有25家中国风味饭店、20多家中国纪念品商店和小规模的贸易商家、有着110多年历史的中山学校(华侨学校)、义善堂以及孔子雕像,这些无一不触动着你的异国情怀。三国志壁画街用壁画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三国志的160个场面。韩中文化馆的屋顶采用的是中国式的屋顶建筑风格。炸酱面的发祥地(共和春)也在这里,据说韩国人平均一天吃掉700多碗炸酱面。商业联合会会长孙德隽道出了他的期待:“由于历史的原因,仁川中国城曾一度被荒废,但我希望她能够发展起来,像美国和加拿大的唐人街一样繁华起来”。
壬午军乱(1882年)时期,40多名中国商人跟随着袁世凯的军队来到仁川中国城现在的所在地,也就是当时清朝的租界地,并在这里扎根。以他们特有的经商术从事贸易和餐饮业,令这一带繁荣起来。
由于韩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当时的清朝租界地也遭到废除。1937年中日战争的爆发,也使仁川中国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影响。但是在韩国6.25战争之前,仁川中国城大体上是呈持续发展的态势的。仁川华侨协会会长毕明安(58岁)回忆说:“曾经有一段时间,仁川中国城内的华侨人数达到了1万人,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甚至有人说‘仁川中国城里不用说韩国语’”。
韩国6.25战争时期,仁川中国城内的华侨和中国大陆失去了联系。他们的土地所有权受到限制,很多华侨纷纷逃到美国、东南亚等地。十几年前的仁川中国城内缺乏激活性产业,人口不过200多人而已,直到不久前为止,仁川居民一直都把这里叫做“清馆”或者“中国胡同”。现在,仁川中国城内加上由中国移居来的人达到800多人。仁川乡土史学家赵宇成(音)说:“仁川中国城具有120多年的历史,将来这里将成为多文化社会的试验地”。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