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驱车150公里,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到达天津滨海新区。这座在盐碱滩上建立起来的城市,凭借三十多年的艰苦创业,从“一只机”、“一桶面”如今发展成渤海之滨的耀眼明珠,穿越其中的十三条大街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开发区大有希望”当年邓小平在这里亲自题写几个大字仍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里却以零工业用地在抒写新的时代,成为引领滨海新区发展的风向标。2014年8月6日,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签署《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互利合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其中,在天津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备受关注,两市同时专门签署了《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框架协议》,由北京、天津两市常务副市长共管、滨海新区区长和中关村主任共建、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公司操盘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应运而生。

自2016年11月22日正式揭牌以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638家,注册资金86.83亿元、来自北京的企业占到30%。引进了深之蓝、威努特、致导科技、博翱经纬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高科技项目,聚集了中关村智造大街、中关村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中心、Preshares国际孵化器、砹立方等一批制造加速平台项目和军民融合发展平台项目,在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初步具备了企业集群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谈到滨海中关村的发展愿景李琦说,我们以全球视野、国际化水准、打造宜居、宜业、宜创的科技产业新城,使滨海中关村成为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引领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示范区,全球创新资源聚集高地。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