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Celltrion生命工学研究所所长张申载(音,54岁)的话。张副社长2017年3月在邮件中谈到“很多人担心中国存在大量知识产权问题,但最近已经大幅改善”,他补充称“中国上海和北京成立了生物产业园,入驻企业已经达到2000家”。

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摩根大通医疗保健大会令人有机会一窥韩国生物产业的发展水平,不禁感到韩国在生物产业领域已经被中国超越。韩国只有Celltrion、韩美药品、绿十字等七家公司受邀出席大会,而中国有14家公司受邀出席,体现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生物产业的关注程度之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韩国生物企业高管接受电话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曾出席2017年1月美国旧金山摩根大通医疗保健大会的这位人士补充说“感觉中国生物产业的增长势头非常明显”。实际上,中国制药公司李氏大药厂在会上占用了19个会议室,创造了与会企业之最。

人们一直认为韩国在生物领域领先中国一个档次。就拿Celltrion来说,该公司在世界上率先开拓出“抗体生物仿制药”的新领域,获得了全世界的瞩目。特别是,该公司生产的生物仿制药“Remsima”还成功在2016年4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销售许可,成为第二个获得FDA许可的生物仿制药。不仅如此,“Remsima”早在2013年就已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销售许可,欧洲接受该药物处方治疗的患者总数多达14万人,市场份额高达40%。

韩国生物行业被视为可以产下金蛋的未来产业,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不可放弃的产业领域。但是,中国的生物产业已经开始逐渐蚕食全球市场。
2017年的各种医疗保健大会上,美国企业已经纷纷开始向中国企业伸出研发合作的橄榄枝。而韩国除了Celltrion和韩美药品公司,几乎没有一家企业受到跨国企业的青睐。而且,由于韩国制药公司的主力商品不是新型药品,而是仿制药物,在共同研发新药方面,跨国企业自然更倾向于选择中国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支持生物领域的发展。2016年12月19日中国发表的十三五规划将生物产业列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意味着,中国将生物产业列为了2020年前投入十万亿元人民币(1700万亿韩元)的重点培育产业。特别是,中国还计划以拥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生物企业为中心构建“生物经济圈”。
具体来看,中国重点扶持的生物产业领域共有两大类。一是新药开发领域,中国计划大力支持抗生素、新型疾病疫苗、疑难疾病治疗新药的研究开发,并致力于开发新的医疗设备、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农药和种子等,逐渐拓宽生物产业的范围。二是建设生物产业平台,拓宽基因等干细胞应用领域和通过生物技术进行环境保护与农产品检查等的应用领域。

中国生物制药市场也表现出了快速增长趋势。全球市场研究机构昆泰公司IMS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生物制药市场规模为1167亿美元(130万亿韩元),到2021年将会增长到1700亿美元(190万亿韩元),市场扩大近50%。美国为医疗保健和精密医学等新一代医疗服务投入了巨额资金,并设立了政府层面的指挥中心,但即便如此,美国、日本和韩国也难以赶上中国市场的增长速度。
中国民间企业也不断研究出新的成果。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和黄中国医药科技自主开发的两种药物很快就会在西方药物市场出售。据2017年3月16日英国《经济学人》报道,该公司开发的呋喹替尼与沃利替尼即将获得美国和欧洲当局的许可。
呋喹替尼是该公司与美国礼来制药公司共同开发的直肠癌与肺癌治疗药物,沃利替尼是公司与英国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共同研发的肾癌与胃癌治疗药物。审批程序结束后,这两种药物将成为继上世纪70年代中国研发的抗疟药青蒿素之后中国企业首次打入西方制药市场的处方药物。据悉,和黄中国医药科技还正研发另外七种癌症和炎症性疾病治疗药物。
此外,中国的百济神州公司在肿瘤研究方面作出具体成果,并在2016年成功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IPO)。当时该公司共募集了1.58亿美元资金(1760亿韩元),目前公司正利用这笔资金投资研发已经通过四期临床研究的抗癌药物等各种新药。2015年与韩美药品签订合作协议的再鼎医药也在积极研发新一代抗癌药物。

此外,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像再鼎医药一样对韩国企业投资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并出现了第一例收购韩国企业的情况。2016年,中国清华控股公司的生物子公司同方康泰产业集团收购了韩国生物企业Binex。Binex是一家专业外包加工生物药品和制造医药用品的公司。
技术合作也日趋频繁。中国普洛医药科技公司与韩国生物风险企业GNT PHARMA正在合作进行脑卒中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三期临床研究成果已经在2016年9月获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认可。韩国正在开发成长荷尔蒙治疗药物的生物风险公司Genexine也与中国制药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也就是说,为确保技术力量,中国在投资上完全不考虑国籍问题。为了改变现在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市场版图,中国当局也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大力支持。英国《经济学人》指出,除了技术之外,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对美国和欧洲构成威胁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价格”,并做出了以下判断。
只要美国抗癌药物等药品价格继续保持昂贵的天价,中国制药公司就有充分的动力继续开展新药和仿制药物的研发。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