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大学电器信息工程学部教授李昌熙这样说道。他在2017年2月与本报记者的通话中指出,“中国在10年前就喊出了学习LCD(液晶显示器)、凭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称霸全球的口号”,“现在中国仍在对LCD进行集中投资,紧紧追赶韩国”。
不过,李教授的话现在也成了“过去时”。作为全球大型显示器头号制造商的LG显示器已被中国京东方科技集团(BOE)赶超。这是BOE在步入这一领域18年后取得的一次飞跃。这是韩国企业在大型显示器出货量方面首次被中国企业超越。

据2月27日市场调查企业HIS Markit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月,BOE在全球大型显示器出货量中占比例达到了22.3%,以微弱差距将LG显示器(21.6%)挤至第二名;而三星显示器占比仅为9.9%,还不及BOE的一半。

大型显示器指的是九英寸以上的显示器。此项调查的对象囊括了电视、电视显示屏、平板电脑等除智能手机、导航等小型设备之外的几乎所有产品,从这一点来看更具意义。

IHS Markit研究员罗宾·吴(音)分析指出,“这是BOE主动进攻市场的结果”,“LG显示器、三星显示器等韩国企业注重于高端产品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不过,韩国显示器业界对此感到吃惊不已,因为中国企业蚕食市场的速度远远过了他们的预期。一位要求匿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拿LG显示器来说,2009年后从未在大型显示器面板市场上失去头号宝座”,“尽管过去常有中国危机论的说法,但这还是头一回在市场占有率统计数据上出现这种情况”。

事实上,早在2016年中国企业就已显露出赶超韩国企业的迹象。当时,LG显示器在第一季度的市场占有率方面领先BOE七个百分点,但到了第四季度差距就跌破两个百分点。证券业也曾预言中国显示器行业将取得最好业绩。
2016年12月,NH投资证券分析师郑研胜(音)也曾表示,“根据中国政府发展显示器产业的政策,BOE、华星光电等显示器制造商都计划进行大规模投资”,“由于中国企业都以国内显示器企业生产的设备为标准,因而其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升”。

实际上BOE、华星光电都在兴建大型LCD显示器工厂。2015年12月,BOE在中国合肥市的第10.5代生产线开始动工,计划最迟从2018年第一季度投产。华星光电也从2016年8月起开始斥资465亿元人民币(约合8万亿韩元)在深圳置地,用于建设世界最大的第11代LCD工厂,此举被认为旨在主宰43、65、70、75英寸显示器生产市场。
某业内人士表示,“当然,并不是说代线越高就越好”,“不过,它比韩国企业拥有的大部分最适合生产55英寸的第8.5代生产线能更大地提高效率”。
中国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的理由显而易见: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显示器进口国。中国在2016年消费了1400亿美元(约合165万亿韩元)的半导体和显示器,其中的90%依赖进口。这正是中国政府热心于以自主技术来实现零部件自给的原因所在。

韩国在号称全球第一的OLED领域也深陷无法高枕无忧的境地。中国最大的显示器企业BOE正在四川省成都建设规模达5万亿韩元的OLED工厂,拟于2019年实现量产。华星光电则正在湖北省武汉建设OLED工厂,和辉光电、天马微电子等也正在筹划建厂。
OLED作为下一代显示器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比LCD面板更薄、屏幕两头可进行弯曲或折叠等展现出多种形态。中国的主力产品仍是11英寸以下的产品,主要用于三星电子Galaxy曲屏之类的智能手机上。目前,全球企业中只有LG显示器拥有可量产电视用OLED显示器的生产线。

当然,也有人对中国国内华星光电的第11代显示器面板工厂的开建抱有疑虑。
清华大学教授张百哲指出,“无论是10.5代线还是11代线,基板玻璃、掩膜版、偏光片等材料供给是最大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板玻璃。”,“基板玻璃一定要临近生产制作,这个问题可能是影响华星光电能否做11代线的最大因素”。中国《中国电子报》也报道称,为了引进生产线以获得基板玻璃技术,华光星电还引入了美国康宁公司、日本朝日玻璃公司进行合作”。

中国在OLED领域还存在着技术短板。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上海贸易馆姜玟朱课长表示,“中国在OLED领域的量产技术不足”,“只能生产小型显示器,因而无法满足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这也是中国政府出面进行全面扶植的理由”。
韩国能在OLED领域摆脱中国的追击吗?首尔大学教授李昌熙更关心的是技术,而不是中国大规模投资的生产线。
“近来全球发表的OLED论文的作者大部分都是中国人,中国仅发表的论文数量就是韩国的十倍。两者存在着两年技术差距的说法令人汗颜。鉴于这一产业的特殊性,只要错过一次投资,韩国的主导权就会完全被中国夺走。”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