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首尔气温降到零下的12月4日上午,记者从东大门历史文化公园站5号出口出站后立刻看到了一些带着“夏普卡(俄式防寒帽)”的外国人,胡同招牌上陌生的文字映入眼帘,那是俄罗斯、蒙古等中亚文化圈常用的西里尔字母。这里便是被誉为“首尔丝绸之路”的光熙洞中亚大街。
在上了年纪的棒球球迷记忆之中,这里曾是人们在东大门棒球场看完比赛后前往寻找酒吧聚会的胡同。从韩俄建交的1990年开始,去东大门服饰市场的俄罗斯中间商纷纷在这里的旅馆卸下行囊,将这里当作事业据点,这一带便逐渐演变成外国人街区。俄罗斯服饰中间商菲埃蕾塔(42岁,女)说“东大门服饰价格便宜、耐穿、设计感强,在俄罗斯很受欢迎”。此后,乌兹别克斯坦等其他国家的人也逐渐聚到这里。
第一次到这里的人都会对街上弥漫的独特味道感到好奇,那便是中亚饮食不可缺少的香料Zira散发的味道,可以吃到在梨泰院也难得一见的独特饮食的餐馆隐藏在街上的各个位置。
乌兹别克斯坦餐厅“samarikant”已经在街上经营了足足13年,在光熙洞负有盛名。进入餐馆,挂在墙上的乌兹别克斯坦传统服饰袷袢和电视里播放的乌兹别克斯坦电视节目会令人忍不住产生人在旅途的错觉。厨师长夏里约尔(35岁)说“店里的炒饭Plov和熏制羊肉串shashlik很受韩国人欢迎”,并树起了大拇指。
位于光熙洞居民中心后方的“查伊哈娜”是凭借花花绿绿的蛋糕吸引顾客眼球的一家面包店,俄式蜂蜜蛋糕“麦道必”和在火盆上烤制的传统面包“利比尤西卡”是店里的代表餐点。店主人玛丽娜(31岁,女)说“韩国人依靠米饭的力量工作生活,而我们只有吃了利比尤西卡才会感到踏实”。
位于街道中间的新锦湖城素有“蒙古塔”之称,10层建筑中入驻着大量蒙古人经营的餐厅、旅行社和二手手机店铺等商店。蒙古人蒙赫扎亚(42岁)说“对于对异国生活感到疲惫的蒙古人来说,这里已经成为大家聚在一起分享韩国生活信息,与老朋友见面闲聊的一个‘厢房’”。在三楼的“Zaluus”可以品尝到在牛奶中加入绿茶和盐等东西制作的蒙式传统茶Suutai茶。
光熙洞并非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和睦的多元文化村庄。因为不熟悉购买使用从量制垃圾袋的文化,这里的外国人曾随意悄悄丢放垃圾,并曾因此与周围居民发生争执,部分居民也曾带着偏见的眼光看待外国人。但随着一些熟悉蒙语和俄语的警察官被分配到光熙洞派出所工作以及居民自治委员会出面做出努力,这里的矛盾逐渐减少。居民赵昌大(音,71岁)说“小区活动也会邀请外国人一起参加,到了佳节大家还会一起做泡菜,逐渐熟悉了起来”。
继瑞麟洞(钟路区)和大林洞(永登浦区)之后,去年10月首尔市在光熙洞设立了第三个全球支援中心,不仅面向外国人提供韩语教育,还开展了给他们介绍当地企业和韩国中小企业的服务。中区厅长崔昌植说“最近我们还为店铺更换了100多个破旧的外语招牌,将把光熙洞发展成不亚于梨泰院的多元文化特色街区”。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