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本身就是‘地狱(hell)’”,今年6月,一所位于首尔的私立大学的匿名布告栏里出现了这种题目的文章。文章作者是一名“就业准备生”,说自己陷入“就业地狱”。他感叹称“即使从首尔市内大学的经营和经济学系毕业也很难进入大企业。真是后悔之前为准备就业花费了那么多时间”。
本报与大数据分析企业Leevi合作,对2006年和2015年上半年就业季(今年5~6月)11个大学相关公告栏上张贴的4.2074万篇文章进行分析发现,与十年前相比,最近大学生正对就业产生一种绝望感。
据对大学生与“就业”和“就职”的词语一起使用的文字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就业)非常郁闷”(123项→98项)的表述减少,但“没办法”(0项→236项)的表述则大大增加。代替“落选”(177项→137项)这个词,使用“放弃”的情况也很多。

大学在这种情况下正在进行各种各样的突破就业困难的尝试。在本报进行的大学教育的品质评价中获得较高评价的大学正在实施对口型前程教育,为克服“失配”正进行融合式、复合式授课和项目等。
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就是加图立大学。2014年从该大学毕业的金贤德(音,26岁,法语文化学系)现正在德国成套设备运输公司(摩洛哥分公司)工作。他可以实现成为海外贸易专家的梦想正是得益于学校提供的现场实习。去年,金贤德在位于越南胡志明市的贸易公司工作了八周。大学给他支援了300万韩元的经费,并将实习企业的职员聘为“现场教授”,对他悉心进行指导。
金贤德表示“正是得益于在越南亲身体验、学习贸易实务和团队合作,我才可以从事自己一直梦想的工作”。加图立大学提供现场实习机会的学生78%来自人文社会学系。
此外, 有的学校还利用校友人脉。仁荷大学在校学生对现场实习和实习项目的满意度很高(第6位)。2006年,该大学在韩国首次实施将在校学生派遣到海外“校友企业”的海外实习制度。在一个学期的派遣期间内,仁荷大学每月会支援经费(600~1600美元)。
东国大学得到了在校生“积极提供前程和就业信息”的评价(第6位)。该大学在韩国首次实施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对口型前程教育的“Dream Pass”项目。学生们根据年级分阶段学习“前程探索(大一)→对人关系、发表技巧学习(大二、大三)→撰写面试和自我介绍书等就业实战战略(大四)”等技巧。李胜勋(音,27岁,经营系大三)表示“不同年级可以根据计划进行有效准备,感觉很好”。
此外,还有的学校在创业领域崭露头角。KAIST每五名学生中就有四名(81.5%)学生评价该校“创业社团非常活跃”。由五名KAIST学生成立的初创企业“Bicircle”上个月在“郑周永创业竞赛”上获得大奖。其中学校提供的顾问咨询服务功不可没。
此外,西江大学去年开设了培养风险企业家的专业。在本系可以学习创业必需的相关知识。例如,如果是韩国国文系学生,可以修创业需要的经济、经营、工程和人文学等必需的基础、实习课程。该校容许在校生的最长创业休学时间达五年。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