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大学纷纷开始强化成为国际大学的必要条件——研究力量。得益于这些努力,在本报进行大学评估的教授研究排名上,各指标的排名有变化。在各指标中上升5~10个名次以上、崭露头角的大学提高排名的秘诀都在于统合研究和激励制度。也就是说,这些大学积极对寻找到别人尚未涉足的“蓝色海域”进行研究并得到成果的教授给予一定奖励补偿。
和仁荷大学一样,首尔市立大学也是在论文被引用数(第18名~第9名)和学校研究经费(第22名~第7名)上大幅上升的学校之一。市立大学从2010年开始引入“研究里程制度”,对写出多篇优秀论文的教授给予减少其授课课程的优惠,一年最多可减少两个授课科目。2011年,在学校的全体385名教授中,有71名获得了这一奖励。今年获奖的教授有望达到100名。此外,学校还改变了支援金的制度,原本对于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发布论文的教授一律给予50万韩元支援金,现在变成了根据学术论文影响力给予20万~250万韩元不等的金钱支援。研究副处长南珍表示“这在国公立大学中是非常破格的奖励金额”。
在人文社会体育领域,中央大学的表现非常引人瞩目。这些领域的论文多发布在国内学术杂志上,因此本报进行此项评估的标准是每名教授在国内学术杂志刊载的论文数。中央大学首尔校区和安城校区分列前一二名,表现突出。在2011年的排名中,两个校区分列第2名和第7名。首尔校区平均每名教授发表1.31篇论文,安城校区为1.20篇,比全体大学的平均水平(0.75篇)高出许多。中央大学从2011年开始将10个单科学院合并为5个,并为每个学院任命了副校长。人文社会学科的副校长申光荣介绍称“单科大学之间的墙壁倒塌之后,各学科之间的跨界研究就活跃了起来”。中央大学安城校区的教授研究排名从去年的17名上升到了今年的12名。此外,在该领域表现突出的还有建国大学(第21名至第5名)和祥明大学(第21名至第8名)。
在外部研究经费方面,光云大学(第5名至第2名)和明知大学(第16名至第3名)的业绩非常突出。光云大学企划处长金容范表示“学校在电子工学等尖端学科上正实施与企业密切联系的研究制度”。明知大学则集中于生物产业,在2011年成功中标了农村振兴厅提供的10年970亿韩元的新药材料研究项目。该校产学合作团长李钟明(音)表示“对于申请到外部研究费的教授,学校会将研究费用的一部分给予该教授作为奖励”。
在科学技术领域平均每名教授注册的知识产权(专利、实用新型、设计等)数量上,国民大学排名第7,在技术转移收入上排名第5,在将研究成果实用化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该校企划处长李在敬表示“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关注逐渐增加,以发酵融合学科为中心,学校的研究正果正不断走向商品化”。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