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8日 (周日)
大韩民国陷入“伊斯特林悖论”
상태바
大韩民国陷入“伊斯特林悖论”
  • 孙海容 记者
  • 上传 2011.08.22 10:50
  • 参与互动 0
分享该报道至

“伊斯特林悖论”是指在收入达到某种水平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则难以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难道这一悖论对韩国也同样适用吗?

调查显示,韩国的“生活质量”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二十国集团(G20)的39个会员国中处于下游。进入21世纪之后,虽然从表面上看韩国的经济指标好转了,但国民个人的满意度却并没有随之得到改善。

8月21日,韩国企划财政部透露,韩国开发研究院(KDI)最近完成了一份名为《韩国的国家竞争力分析系统开发》的报告书。报告书中把国家竞争力指标分为经济发展动力、生活质量、环境、基础设施4大类,共有15个中类、50个小类,根据这些指标和项目对韩国进行排名。指标的数据参考了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机构2008年的资料。

报告书显示,以2008年为准,韩国的“生活质量”排在第27名,与2000年保持了同一名次。在“分配”、“经济安全”等大项的小分类指标中,韩国排名居下游。特别是在根据社会支出与国内总生产(GDP)的比例来进行评价的“社会支出”一项中,韩国排在第31名,在同类国家中排名最低。

在生活质量排名中,社会福利系统完善的欧洲国家们包揽了前几名。而相对重视市场经济的韩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排名都比较低。

相反,韩国的其他竞争力指标都维持在中等水平。在经济发展动力领域,韩国排在第17名,在环境领域排在第14名,基础设施领域排在第19名。2000年时,韩国在上述领域分别排在第15名、第13名和第19名。

报告书指出:“在过去的20年里,韩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急剧增加,但人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则停滞不前,所以适用于‘伊斯特林悖论’”,“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经济发展和环境和谐相统一的发展战略的探索显得更加迫切”。

☞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s Paradox)

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被满足之后,收入的增长就不会对幸福感产生太大影响。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在1974年提出的。
댓글삭제
삭제한 댓글은 다시 복구할 수 없습니다.
그래도 삭제하시겠습니까?
评论 0
댓글쓰기
无须注册会员快捷留言

精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