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周六)
俭素:校训与国魂
상태바
俭素:校训与国魂
  • 中央日报
  • 上传 2011.06.07 14:36
  • 参与互动 0
分享该报道至

                                                  一

  到韩国所在大学任教的第二天,出于好奇,就在校园里转悠。学校处于小丘陵丛中,每个学院都建在一座小山之上,去一个学院,就是要去“爬山”。漫步中,无意中发现了掩映在花木丛中的校训,其铭曰:俭素,正义、创意。这校训刻在一块竖起的石头上,它所处的位置很不起眼,好像置于这里不是让人注意,而是让人忽略,所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本身或许就是一种“俭素”吧。南开大学校训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相互比较,二者不无相似之处。所谓“允公允能”,是强调对于社会的责任,及个人的能力,所谓“日新月异”,是强调创新意识和能力。而韩国这所大学校训的所谓“正义”,恰和“允公”吻合,而“创意”,则和“新异”一致。但注意观察,唯有“俭素”这一条,南开的校训里没有,所以很值得关注。尤其是它将“俭素”置于校训首位,就更值得琢磨。

  今天是2010年11月24日,星期三,来韩已近三月,距离发现上述校训也已近三个月了。此间,走遍首尔,纵横韩国南北,北至南北展望台、抱川市,东南至庆山、庆州,南至天安、牙山、温阳温泉、井邑,所经之土,几乎覆盖韩国全境的三分之二。游览观光中,发现“俭素”或“素朴”不仅仅是一校之训,还具有举国奉之、遵之、行之的特点。换言之,它既是一校之训,又是一国之魂。人在韩国行,处处能感受到一种不事雕琢、维持原貌、崇尚简朴的氛围和风气。

                                                  二

  首先看最直接的视觉 —— 颜色。韩国素以崇尚原色而著称。而白色是“无色”的颜色,是最“素朴”的颜色,韩国人喜欢白色的衣服,因此也被称为“白衣民族”。韩国人为何钟情白色,有几种说法。一是认为纯然出于实用目的,白色简单,无需漂染,洗涤简便,在颜料不发达的时代,最具实用价值。二是认为源于这个民族对于洁净的喜爱,白色是意味着‘白、分明、壳、干净、洁白’等象征着纯洁和洁白”,表示干净不染的洁白纯洁心理。[1]三是认为白色会给人带来好因缘,并代表了韩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这样对白衣的热爱和持续性是与韩国人的心性有着很深的关系。四是认为源于自然,所谓“白衣之尚是要与大自然融合内涵朴素的韩国人的美意识,素色的白衣是人然的排挤人为的,很自然的。五是认为源于丧服,丧服也称为素服,丧服是没有“我”的衣服,所以排挤技巧和装饰。六是认为白色有超越俗世、直抵神界的功能,如在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中。最后,还有一说是认为韩国人之所以喜欢白色,是源于对太阳的信仰。韩国人用白色象征太阳,白色代表太阳的光明。

[1] 李洪:《论韩国风俗画的形式美》,中国美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除白色外,在朝鲜服饰中多有黑与白组合的情形,体现出尚素朴、尚原色、求简单的审美追求。这种质朴无华的单一色彩的组合主要体现在男性服饰中,尤其是儒生或儒学者的服饰中,洁白无华、素朴本真,象征着不染世俗的人品,并与儒教崇高刚直的性情相通。黑白组合,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是儒生所追求的崇高的人品在视觉上的象征。

  金文学《东亚三国志》:“韩国人在服装和色彩感觉上比中国和日本都要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得多。比如,赤、橙、黄、绿、青等,全是原色。崇尚个人主义的韩国人,是用鲜艳夺目的时装来突出自己的个性,强调自我的主张;中国人没有韩国人那么强烈的个人主义主张,但是却以红色来表达自己的个人意志,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兼顾社会集团的意志;在东亚,日本人最无个性,习惯于集团主义,所以色彩偏于杂色,款式趋于统一。”韩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中国的五行说。“金(白)、木(蓝)、水(黑)、火(红)、土(黄)”,对白、蓝、黑、红、黄五色的运用得心应手。比如,韩国的寺院都很鲜艳、华丽,韩国和朝鲜民族服装的用色也很鲜艳。有人说韩国人喜欢原色,因而情感的表达也很直接,会表现出各种激烈的情绪。在如此鲜艳的颜色包围下,人的喜怒哀乐自然会表达的很激烈。由此可见,国民性格与色彩的偏好有一定关系。韩国国旗旗面为白色,中央是为太图案,国旗整体统一,具有一体性。图案象征阴(蓝)阳(红)、男女、动静等。[1] 在建筑上,最典型的是韩国总统办公及居住之所青瓦台,这一建筑群由位于中央的主楼、迎宾馆、绿地园、七宫等组成,这些建筑一律用青瓦装饰,它背靠北岳山,青青的颜色与曲线型的房顶相映成趣,简单而朴素的单一原色中透着一股大气。

[1] 王琳、段毅:《韩国——喜欢原色和白色的民族》,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网站,http://www.bjbj.gov.cn,2010年9月28日

                                                  三

  说到素朴,最典型的,还有是韩国的饮食,几乎没有“烹调”的痕迹。所以出国前不无友人调侃“多吃点好的吧,此一去没有什么油水儿了”,回国后也多有“哎,没肉吃,人都瘦了”的慨叹。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是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味觉以凉辣为主。韩国人自古以来把米饭当做主食,菜肴以炖煮和烤制为主,基本上不以油炒菜。最典型的就是韩国的“国菜”泡菜,其出口量据说是世界第一,其种类之多也堪称世界之最,其基本做法就是以白菜、萝卜、辣椒为原料,经过简单腌制即可食用。又韩国人普遍爱吃凉拌菜。凉拌菜是把蔬菜直接切好或用开水焯过后,加上佐料拌成的。还有生拌鱼肉、鱼虾酱等菜肴。生拌鱼肉,是把生肉、生鱼等切成片,加上作料和切成丝的萝卜、梨等,再浇上加醋的酱或辣酱拌成。这些菜肴,基本不加烹制,维持食物的原貌,尤其是蔬菜,更是以“原装”来佐餐。如韩国烤鸭不用面饼包鸭肉,而是用菜叶来裹,碧绿的生菜上佐以葱蒜、调料,夹上烤好的鸭块,色、香、味俱佳。还有一种特殊的菜叶,芝麻叶,据说其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物质,还有防癌、抗癌作用。主食之中,“拌饭”可以说是韩国饮食体现素朴之美的代表。取适量蒸得香味沁人、白亮柔软的米饭,将多种洗涤干净的新鲜蔬菜切成丝状, 按随意的比例与米饭混合,再添加适量调味酱料与香油,拌匀后即可食用。拌饭用的蔬菜大多数是没有经过长时间加热处理的, 很好地保护了蔬菜中的各种维生素, 符合现代营养科学对食物加工的要求。来韩国,会注意到韩国人中肥胖者不多,一般中老年人都能保持身材且有健康的气色,这显然同其饮食中的少油、低糖、低脂肪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关。当然,说到饮食,不得不说一说,即使在吃饭时,韩国人所保持的席地而坐的习惯,这种坐姿“省略”了椅子或凳子,显然,也最符合节俭、素朴的原则。

  到北汉山国家公园旅行,心想既然是国家公园,一定有一些基本设施,如扶手、石阶梯等。渐渐进入山中时,才发现,除特别必要之外,北汉山里的山路基本不加修葺,一任粗粝的石头裸露,山道两旁不设栏杆和扶手,野草、横木、大风吹落的树枝,倒下的大树,随处可见 …… 此后,又去了全罗北道的伽倻山国家公园,全罗南道的内藏山国家公园,庆尚北道的庆州国立公园等,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尽量保持其素朴原貌是其“立园之本”,人们在其上疾走如飞。

  参观过几个韩国的庭院,如昌德宫后苑,城乐园,还有熙园,最深印象是:韩国的庭院最大限度地贴近自然,是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空间。《韩国的庭院:通过素朴且未加修饰的自然美体现出韩国传统宇宙观》一文曾指出:“韩国的庭院凸显自然之美。土地与结构物、花草与树木、水流与莲池、怪石与围墙、小桥与小径,这一切不但井然有序,且不乏功能优势,呈现出与大自然和谐相融的景致。”又:“韩国艺术价值取向最接近自然。同是庭院,韩国的却不是缩小自然,切割开来使其再生。因为房子本身就是在自然中建造起来的,所以他们觉得没有对其再进行加工必要。坐在房子里隔着篱笆向远处望去,自然总是与人共生共存。”历任韩国传统造景学会代表,且拥有江华岛韩屋建筑“学思斋”的Kim Yeongdeok表示,韩国、中国、日本的传统庭院均拥有水、怪石、树木、结构物等四个要素。不过仔细端详,其中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韩国多用红松,而日本和中国庭院则多用樱花与金叶桧。还有,日本庭院强调整洁,而中国庭院讲究气派,相比之下,韩国则更注重非人为的自然美。如昌德宫后苑一样规模较大的庭院则多建几个楼阁,演绎出多姿多彩的风景。

  媒体人士金宰贤则把素朴上升到“社会正义”的境界 —— “我小的时候,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在河沟里,出来了一条龙’,指的是贫寒家庭出身的成功人士。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小。如今考上首尔大学等名牌大学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出生于富裕家庭的;工作也是,有背景的人更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因为每个人在其‘起跑线’上以及‘发展过程’当中都能获得公平的机会,所以人们都愿意接受其结果的社会。韩国人所希望的社会也只是这么朴素的社会。”[1] 在此,“公正”“正义”,也是一种价值观意义上的“素朴”或“俭素”。

[1] 金宰贤:《韩外长辞职后,韩国掀起公正社会热潮》,凤凰博客,http://blog.ifeng.com/article/7722304.html,2010年9月21日。

                                                  四

  韩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国,至于20世纪60、70年代,才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工业社会,节俭、素朴是农业社会崇尚并奉行的价值观之一。这在许多哲学著作中都有体现,在中国基本体现在墨子及老子的学说中,墨家提倡“节用”、“薄葬”、“兼爱”、“非攻”,而老子则将素朴上升到哲学层面。在老子的学说里,“俭”和“素”曾多次出现。可以说,老子学说带有鲜明的农业文明特色,其主张是小农经济的哲学反映。如“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自给自足,守土重迁,没有商品交换,没有技术、信息交流,人民老死不相往来,这些都是农业社会的真实写照,吝啬、节俭、轻松、少为、淡然、无事,也显然与现代社会理念格格不入。如死板恪守“无为”、“无事”、“无智”、“若啬”、“不欲”、“素朴”、“寡欲”、“淡泊”等主张,商品经济就不会发生,现代社会也无从谈起。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俭素”精神在现代社会却并非不能具有一席之地,在讲究竞争、生产、消费、时尚、方便的现代生活中,其“俭素”的智慧成分是完全可以保留的,从审美趣味到饮食习惯,从色彩偏好到社会价值观,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

南开大学文学院 刘 畅

댓글삭제
삭제한 댓글은 다시 복구할 수 없습니다.
그래도 삭제하시겠습니까?
评论 0
댓글쓰기
无须注册会员快捷留言

精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