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种心情固然让人同情和理解,但无论如何难以让人接受。因为我们相信,安在焕既然有选择自杀的勇气,那他更应该有战胜痛苦的力量。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安在焕卧薪尝胆,几年后东山再起,再一次展现出灿烂的笑容,深情地告诉大家:“那时,我曾经想到自寻短见。”
世上恐怕没有一个人从来没有想到过自杀,甚至有很多人曾经在举起刀刃划向自己的手腕或者悬梁上吊的一瞬间,“实在是没有死的勇气”又重新死里逃生。他们都纷纷表示,当时觉得“只有选择死亡才能够摆脱痛苦,别无它选。”但现在想起来只是觉得实在是幼稚可笑。
自杀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大韩民国的自杀率直线上升,据统计厅公布的2007年死亡原因调查显示自杀占第4位。去年一年就有1万3000多人死于自寻短见,比10年前增加了4倍。这一数字远远超出交通事故身亡人数,韩国的自杀率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国家中占首位。
分析认为,自杀率屡增不减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父母离异等单亲家庭的增加、没有可以倾诉苦恼的对象、承受压力的能力减弱以及受到自杀网站的影响等等。对此,统计厅提出了几个解决方案,多关心周围的人、多开设一些倾听他人苦恼的咨询机构、健全社会制度、多为一些生活不济的人提供福利等等。
但“我”才是至关重要的。尝试自杀不是勇气可嘉,是逃避、是卑鄙,最容易忘却痛苦的方法便是毒品和自杀。
从词源上看,“自杀(suicide)”一词是拉丁语“sui(自己)”和“cædo(杀死)”的结合,其意思不是“让我自己消失”,而是“我杀死我自己”,是广义上的“杀人”。杀死他人破坏他人家庭,同杀死自己破坏自己的家庭有什么分别呢?归根到底,自身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我自己一死了之忘却全部痛苦,但让活着的人情何以堪?
寻找快乐!
在此,我想引用约尔•欧斯汀(Joel Osteen)牧师在他的著作《做更好的你》中介绍的一个小故事,一个满腹牢骚的人来找牧师商谈。
“牧师,我的人生杂乱如麻,没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那好,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吧,在这张纸的左边写出你觉得高兴的事,在纸的右边写出你觉得很成问题的事。”
“在纸的左边我没有什么可写的。”
“很遗憾,你的妻子竟然离开人世了。”
“什么?我的妻子好好的,她很健康。”
“哦,是吗?那么‘健康的妻子’。哎哟,很遗憾,你的房子被火烧了。”
“什么?我们的房子好的很,我们家的房子很漂亮。”
“哦,是吗?那么‘美丽的房子’。真遗憾,你被公司解雇了。”
“您是从哪儿听说的?我的工作很稳定。”
“哦,那么‘一个稳定的工作’”。
就这样,如果仔细算算自己享受的幸福生活,恐怕彻夜不眠也数不清。
可是面对着眼前的痛苦,一定会有人愤恨道,“这是什么狗屁不通的言论?”但人生就在自己如何接受现实之间发生着悄然的变化,生和死也在这一瞬间得出定论。没有人从一开始就会自然、积极地思考,这需要后天不断的努力和锤炼。
时下,北京残疾人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纵然失去一只胳膊,纵然失去一条腿,纵然身体不听使唤,残疾人运动员依然努力奔跑和投掷。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这对他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足以寻短见的悲哀。但他们没有在困难和痛苦面前低头,他们顽强拼搏、不被生活和痛苦所压倒的精神为我们带来的阵阵感动,与奥运会金牌获得者没什么不同。
我们的祖先说过“好死不如赖活着”。无论是何等的艰难和痛苦,我们都应该选择活下来。同样,西方社会也有这样一句话,“Better a live coward than a dead hero(死去的英雄不如活着的胆小鬼)”。
生命是宝贵的。如果自己不能善待自己,那么还能奢望谁会怜惜我吗?无论如何,努力活下去吧!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