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将憎恶扩大再生产
虽然人走茶凉,然而疯牛病的风波却依然阴魂不散。对于这种根本不存在的病,全体韩国人都陷入了极度恐惧之中。虽然事情的最初来自于电视,但却在网络中被扩大了数百、数千倍。所谓流言蜚语,每当从一个人口传入另外一个人口中,才会不断地扩大。然而网络正是扮演了一个故意并且恶意宣泄憎恶的装置。很多愤世嫉俗的大学讲师或公务员,他们联合起来宣泄心中的憎恶,把遥远的危险转变成具体的现实,对提出理性意见的人扣以卖国的罪名。
虽然没有什么硝烟,但这与内战无异。跟实际的战争一样,最大的受害者便是广大的百姓们。由于经济不景气、再加上很多不允许在主流报纸上刊登广告的威胁电话,很多的中小企业、旅行社、建筑公司无法经营,面临倒闭的危险。很多向烛光示威提出索赔的商人们在无数狰狞的威胁电话中惶恐不安。在他们背后,永远有将憎恶扩大再生产的网络,网络上每天都会上传必须要打击的企业和商贩名单。中国《环球时报》上讽刺说,“韩国的网络从此不再是‘信息的窗户’,而堕落成了‘信息的毒药’”。这种说法虽然不能苟同,但也是缘于此处。
网络憎恶很容易越出国境。每当中国的东北工程、日本的独岛领属权主张抬头时,争论最为激烈的地方不是外交舞台,而是网络。他们不考虑国际关系,不克制感性冲动,不是进行有力的外交搜查,而是用满腔愤怒和许多攻击性的语言来恶语相向。这种争吵的本质会逐步消失,进而演变成“对谁口出狂言”一类的口水战。殊有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会留下很多的沉淀。与韩日关系相比,韩中关系上网络憎恶发展的高潮便是中国汶川大地震期间少数韩国网民在网上回复“真是太好了”此类的贴子,这让很多人对网络不加筛选提出严重的指责。韩国代表队在奥运会上取得棒球比赛冠军,日本的媒体对此鼓励和讥讽参半,然而中国却是清一色的喝倒彩,这恰巧印证了中国人的反韩情绪。
但我们的网民也不是想象中那么过分,那些夹杂着国家、人种和宗教的憎恶才令人发指。在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两个民族之间,各种接近于战争的恐怖袭击事件嚣张跋扈。在美国甚至出现了将穆斯林埋入地下的“自杀炸弹”、杀害墨西哥非法移民者的“国境守卫队”等网民原创的游戏。英国杂志《经济学家(economist)》对此十分担忧,指出:“网络正在成为战场。”
亟待对国际网络进行规范
这样的网络战争往往是被极少数的过激分子和不懂事的学生所引燃,并且得到扩散。问题是,随着科技发展,共享网络的增多,通过数字内容各种憎恶的传播更加容易。马丁的话不是空穴来风。小说以将马丁与电脑隔离而落下帷幕,但是在现实中这种问题并不会得到解决。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对策,我们有必要参照其它国家的那些网站,对那些出言不逊的网民实行网络法制裁。必须完善规范,将其扩大到国际水准。即使别人不做,我们也要抓住主导权,因为我们正在内外形成各种战线。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