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如果佛祖面对朝鲜问题会如何解决呢?
상태바
如果佛祖面对朝鲜问题会如何解决呢?
  • 洪锡炫 中央媒体网络( Media Network )会长 前韩国驻美大使
  • 上传 2014.10.28 13:29
  • 参与互动 0
分享该报道至

现今外交不顺。最近伊拉克或叙利亚发起的挑战非常严重。因此,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下是否从根本上出现了错误。在如今全球统合时代,严重的外交紧张和偶尔发生的残酷的冲突会有些奇怪,问题的一部分来自于自17世纪以来一直统治国际战略的西欧外交传统的根本前提。

影响国际关系的西方式思考的框架是将竞争作为核心原则。在西方的外交历史进程中有一项理所当然的。想要掌握霸权的国家就要通过胜者独食的斗争来战胜其他国家。但这种观点适合现今拥有气候变化等共同关心问题的全球共同体时代吗?难道所有国际交换关系只能在“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的托马斯·霍布斯世界实现吗?

据笔者的外交经验,像道教、印度教以及佛教这种东洋哲学传统可以提供外交的替代方案。佛教强调和谐而不是竞争。而且佛教提供帮助我们的具体介入(engagement) 战略,帮助我们应对相互联系的世界外交挑战。

人类关系超越善恶结构

佛教解决方法并不是单纯以人类通常只是进行合作的存在为前提。佛教提供具有在所有情况下可以实现真正进步潜力的洞察力。这种可能性只能在观察关系的双重性和复合性时才能捕捉到。我们接触到的都是根据善恶结构单纯化的媒体报道。这些报道描写的世界都无言地适用于犹太教和基督教传统的解释框架。但人类关系的深层模式就超过了这种善恶结构。

对于很多人来说,外交就是无情的霸权游戏。对他们来说,所谓的和谐就只是为在战略上将国家行为正当化而需要的“客套话”。但实际上和谐也可以成为外交的目标。

比较明确的是,国家间的和谐在西欧的外交传统上也并不陌生。从历史上来看,为实现“欧洲协调 (Concert of Europe)”的外交目标看起来像是呼吁创造各国相互合作的和平秩序。但即使是这种呼吁,将“协助”理解为委婉的表现方式比较妥当。“协助”是追求国家利益的强国在处理弱小国家问题时所使用的比较好的字眼。借用一位历史家的话来说,“欧洲协调”所说的和谐“实际上是强国将自己的协议强加给弱小国家”。

佛教认为对国家关系的这种霸权处理方法没有简明的尊严与和谐的献身有效。表面下隐藏着更深的秩序。如果将我们对和谐的理解具有象征性地一步一步推进并付诸实践,对国际政治的研究本质就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像在国际象棋中,西欧的战略家认为国际政治是在“零和博弈”的框架中进行的。逐步将对方的马一个一个拿过来,最终使王“输棋”。英语单词“checkmate”源自波斯语,意为“王死了”,具有很大的暗示性。

如果说国际关系是游戏,东洋的处理方法比较有品味。因为其将根本放在共存和共荣的可能性上。在中国叫“围棋”,在日本叫“碁”的围棋与西洋国际象棋有根本不同。围棋在竞争中也不是追求无情地铲除对方,而是追求相互和谐。在围棋中虽然有胜利者,围棋这一游戏的形态就好像是跳舞一样千变万化。并不假设完全统治。在围棋中,成功是和谐与均衡的产物。

与和谐一样,均衡也是一个隐喻,在西欧的外交传统中长期作为外交的一项技巧。从18世纪开始到20世纪初期,“势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的概念在欧洲强国之间的国际关系中发挥着指导作用。根据这种原则,外交在反复离合集散的同盟关系和国际问题上达成无言的协议。这是为了防止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霸权崛起。

但外交追求的均衡的本质非常有限,这种处理方法只有利于现有强国集团的目标和利益。在欧洲内霸权争斗或殖民地争夺战中,其他国家和国民只是一个“卒”或赌注而已。再加上没有国家将均衡原则视为目标就是因为这一事实,因此均衡破裂。如果均衡被打破,就经常需要恢复均衡。

均衡是阻止参加游戏的竞争者或敌人实现目标的手段。在这里,目标是在相对地位和权力的序列中到达顶峰,在其他竞争国家的问题中发挥决定性影响力。从这种角度来看,在欧洲的国际关系中保持的均衡是不稳定的均衡。

均衡是佛教的根本价值。佛教对重视均衡的人事处理方法也可以适用于朝鲜问题。很多西欧战略家以霸权的思考方法来处理平壤问题。他们认为只要一味向朝鲜施压就可,只想着改变朝鲜体制或者铲除最高首脑。就像我们通过经验所知道的那样,这种处理方法并不一定会取得成功。美国数十年来一直介入拉美和中东地区事务,但每当单方介入时,最终就会产生“逆流( blowback )”。即使实现了短期目标,如果打破了和谐,就会产生新的问题,特别是会产生牺牲普通老百姓的问题。当然消灭朝鲜核武器非常重要,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稍有差池就会出现大问题。

在看不到希望时,请回归内心的自我

笔者在担任驻美大使时,经常会依靠佛教的智慧,明白了佛教的“正念(mindfulness)”、“中立均衡(balance)”、“瞬间自觉(awareness)”适用于所有国际关系层面。在某种外交情况下感到压力时,在某种情况下看不到希望时,非常需要休息下看看自己的内心。笔者当时经常会感觉到,拿出一定时间来冥想、与自我实现平和关系并找回平静,看待世界的视角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在抓住中心前不要下重大决定。

不论与谁共事,笔者都设想能够“双赢(win-win)”。笔者并未幻想过打败对手。如果将追求和谐作为目标,就能发现之前所未能想象到的解决方案。在当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只能思考回避危险对决的和谐解决方案。

有价值的佛教概念之一就是“无心”。意思是“没有固定想法”,而不是“无主见”。无心是心向所有一切打开,心不被任何想法或感情占领。如果是这种状况,人会经常保持中立,比较平静,可以与从外部而来的观点并存。这样就可以超越偏见,更真实地看待对方。

冲击和辱骂只会让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第一阶段,在外交中不带感情。没有必要因为对方的发言或行动而激动。他们不是大家的一部分。大家应该成为反射他们言行的镜子。镜子不会因为我反射出来的样子而生气。因为反射出来的样子一会儿就会消失。当然要有对形象的自察。即,暗含在形象中的信息或方向的变化。而且也要自察自己的感情反应。可以就这样无心地与对方保持距离,可以自觉发生什么事情,知道自己感情反应的人将会达到无心的境界。

此外,将心比作大海也非常有用。心就像是整天随波荡漾的大海。冲击和辱骂让大家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但达到没有混乱的平静状态,大海就可以完美地反射蓝天。不会被情感搅乱的心就好像被镜子照一样准确的反射这个世界。事物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如果放任事物发展就能够抓住本质。这样就会成为自身和对方比较客观的观察者。因为在对话中,自我(ego)消失。

我们最常犯的错误是将我们对某事件或形象与我们所执着和迷惑于其中的正念所混淆。

据佛教来说,冥想有助于一切职业。甚至小偷如果冥想也能偷到更多!换句话说,冥想与价值判断没有任何关系,冥想与焦点和自觉有关。以同样的理由,佛教的修行与任何特定宗教都不冲突,还可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处融洽。

无论如何,道德判断是观点的问题。如果以数千年为单位考察历史,可以对某一事件或行为进行公平评价。大家将会远离实际瞬间。但如果以集中于瞬间的状态来进行价值判断,大家认为正确的想法在一个月、一年或十年后就会发现并非如此。

笔者曾遇到一位美国军人,他对朝鲜政权这样说道“我们无法相信朝鲜。我们要进攻藏有大量杀伤性武器的地方,迫使他们改变体制”。

对于从一般意义上改变朝鲜和消除核武器的目标,笔者同意他的看法。之后,笔者为延长他的逻辑又进行了提问。我们的行动对普通的朝鲜老百姓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笔者又以“朝鲜变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与他交换了意见。笔者提出了不论是以什么形态都要实现共荣和共存的目标。接着又对他说,虽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一蹴而就,但可以实现双赢。我对他所改进的立场妥当性本身并没有否认过。只是让他记得还有必要用其他方法来研究这一问题。

朝鲜人权,要在“正念”的大框架下来考虑

笔者可以感到他只执着于一个目标,并不考虑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的其他方法。笔者努力让他更关注实现目标的过程、朝韩和周边国家国民面临的问题。

在卢武铉政府时期担任韩国驻美大使时,笔者听到很多认为韩国对朝鲜人权问题不太重视的说法。当时笔者是这样回答的。笔者在大的意义上对人权问题表示忧虑。笔者充分理解朝鲜人民所经历的悲剧。

接着,笔者又说明道,如果说韩国执着于媒体报道的形象而未能理解位于朝鲜人民所经历的苦难后面的更大的制度和文化问题,激烈地做出应对,那么在中短期内会使人权问题更加恶化。

出于这一层面,“正念”意味着对人权的真正意识。我们认为的人权要超越单纯的选举权,超越不被随意逮捕的自由。我们要考虑到营养不足或有饿死危险的数百万人。为使他们能享受到人权,我们要怎么做呢?这是我们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佛教给外交提供在所有关系上长期的兼具平衡的焦点。在国际关系中可以实现进步。但为此要考虑佛祖的“中道(middle way)”。对于国际关系这个游戏的所有参与人,需要创造双赢的可能性,避免极端的选择,只有这样做才能取得有意义的进展。如果只是固守一个视角而勉强解决问题,或者只是想依靠空袭,即便能取得一时的效果,但无法取得更好的结果了,而且取得的成果不久之后也会被推翻。相比什么也不做,产生更坏的可能性更高。

冲动的反应、胜者独食的观点和没有一贯性的政策目标会减弱我们对人类共同目标更深的献身基础。我们要持续认识到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观点的平衡,而不是势力的均衡。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期待实现国家之间真正的和谐。
댓글삭제
삭제한 댓글은 다시 복구할 수 없습니다.
그래도 삭제하시겠습니까?
评论 0
댓글쓰기
无须注册会员快捷留言

精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