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周六)
想说服中国吗?先调整韩美同盟的强度
상태바
想说服中国吗?先调整韩美同盟的强度
  • 整理:芮荣俊 记者,申庚振 中央日报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 上传 2010.12.30 09:46
  • 参与互动 0
分享该报道至

通过内部专家的集中讨论,《中央日报》整理2010年、展望2011年的内部企划讨论的第二个主题是中国。出席者们建议认为,为了改善今年一年里一直不顺畅的韩中关系,应该在韩中之间构建一个从1到10的像蜘蛛网一样相连的人性化联系,并展开全方位的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另外还提出了,考虑到韩国夹在韩美同盟和韩中战略合作伙伴之间的生存战略,有必要调整韩美同盟的强度而使中国能够接受。

通过内部专家的集中讨论,《中央日报》整理2010年、展望2011年的内部企划讨论的第二个主题是中国。出席者们建议认为,为了改善今年一年里一直不顺畅的韩中关系,应该在韩中之间构建一个从1到10的像蜘蛛网一样相连的人性化联系,并展开全方位的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另外还提出了,考虑到韩国夹在韩美同盟和韩中战略合作伙伴之间的生存战略,有必要调整韩美同盟的强度而使中国能够接受。

中国的发展还会继续吗?

▶刘尚哲(主持):有人说世界围着中国转。这是中国的崛起带来的变化。中国的发展会继续下去吗?

▶韩友德:中国在今年10月发布的第12个5年计划(2011~2015)中强调“转变(结构变化)”。旨在将以投资和出口为中心的增长动力转变为扩大内需上来。现在中国的GDP中内需的比例是40%,这同发达国家的70%相差很多,可以说发展空间非常大。中国现在也在高喊自主创新。要从外包工厂变成有头有脑的生产基地。这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金永熙:新加坡的李光耀曾说过,如果中国的内陆地区(Hinterland,腹地)——西部地区能够持续提供廉价劳动力,中国在20年内保持8%~9%的增长速度不是问题。另外,巨大的华侨资本正在汇聚到中国。华侨资本不关心中国的民主化,只要赚钱就可以。因此在今后20~30年间,中国的增长势头会一直保持弹性。

▶裴明福:我们不能够只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部方面,外部方面也不容忽视。迄今为止,世界为中国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但在从纽约开始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世界经济能够持续支撑中国的发展还是未知数。而且人民币升值问题等经济恢复平衡要素很多。这些都可能成为中国发展中的压力。

▶李阳寿:中国在第12个5年计划中将增长目标定位了7.5~8%。这比现在10%左右的增长低了一个阶段。中国现在人均GDP为3000美元左右,今后如果在10年里每年增长7%,2020年中国将迎来人均GDP6000美元的时代。考虑到中国相关部门的财政资金和华侨资本以及吸引外国企业等因素,中国将会维持7~8%的增长。

中国的经济发展会带来民主化吗?

▶刘尚哲:西方人都深信,如果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就会民主化。但中国共产党阐明了拒绝多党制等,表示不会走西方式民主主义的道路。

▶裴明福:经济变化,政治就会变化,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中国的一党体制今后很难容许变化。虽然不能够断言以何种形态变化,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金永熙:对于认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民主化的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理论,现在也出现了很多修正主义性的视角。如果社会变化、网民们站起来,有可能会民主化,但也有可能惯性地持续下去。中国将走中国式的民主主义道路。

▶李阳寿:在中国没有主导民主化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不就是会进行自我改变,继续独自掌控权力吗?

▶李洪九:虽然像是诡辩,但暂且不论西方式民主化能否行得通,我认为中国首先并不合适这样。社会发展是在保存自己的价值和传统的前提下才能成功进行的,不是移植别人的东西。我们不劝中国也接受西方式的民主主义。如果非得说,我只能说“西方式不好,但民主化好”。不是说做好西方式民主主义,而是说做好中国式民主主义就好了。我们对中国的希望,就是希望中国不要回到帝国主义的时代。在过去100~200年间,世界秩序因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而变得混乱。那样的时代应该结束了。如果拿过去帝国主义时代的构想来想像世界秩序,就会造成混乱。中国拥有很多优秀的人才,所以我认为中国能够对新时代作出好的构想。希望中国在将亚洲打造成没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成为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地区方面发挥指导性的作用。

应如何看中国的不友善行动?

▶刘尚哲:今年是韩中建交18年来两国关系最为不顺的一年。韩国经历了天安舰和延坪岛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韩国同中国是不同的体制。中国的不友善行动让世界惶恐。

▶裴明福:中国的社会成熟度没有达到时代标准。就像一个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出现了不能用情商控制变大了的块头的“认知失调”现象。

▶金永熙:我们看到了一点,就是中国在安保领域同韩半岛问题有着太直接、太具体的利害关系。在中国有很多人说,比起朝鲜崩溃,拥有核的朝鲜更好。中国方面的逻辑是,如果中国过分向朝鲜施压,朝鲜就会灭亡。只有理解了这种逻辑,才能够解决提出的各种问题。不参加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仪式的18个国家中也有同美国亲近的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因此中国在理解韩国的立场的同时认为韩国很可恶。虽然韩国想同中国好好相处,但中国认为韩国有局限,不信任韩国。朝核问题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应该用战略的思维进行战略性的接近。

▶李洪九:根据讨论的基点不同,问题会变得不同。从长远的基点来看,我认为比起认为这是因中国的不成熟而导致的问题,不如认为这是在过去几千年过程中累积的中国的基本立场被用于了国际化的世界秩序过程中产生了阵痛。这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中国。韩国不否认中国是大国。可以说我们在这个前提下寻找了共生的方案。但中国自己似乎对此问题没有进行深刻的思考。Kissinger说自己担心中国对现在的《国际法》有没有认识。《国际法》是在所有独立国家平等的前提下进行活动的。当然这是同实际不同的构想,所谓的《国际法》就是要在这种构想上成立。但中国对此从未接受过。中国非常粗暴就是因为不接受这个《国际法》的前提——构想。重要的是世界化不仅是市场的世界化,同时也会带来社会、文化等所有领域的世界化。意识本身就在快速变化,中国也只能变化。我们应该掌握这个变化的速度和内容来进行应对。

夹在美中之间的韩国的生存战略是什么?

▶刘尚哲:韩美两国是战略同盟关系,韩中两国是战略伙伴关系,“同盟”和“伙伴”是对立的吗?另外,有人说韩国在中国赚钱,在安保上依靠美国。在G2(美·中)时代,韩国应采取怎样的生存战略呢?

▶裴明福:有人说青瓦台没有中国通。中国通是什么?在凌晨2点发生紧急事件时,韩中不是需要一个可以说话的“human hotline”吗?对于韩国来说,重要的是要让中国认识到韩国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国家。朝鲜书生的中国漂流记——崔溥的《漂海录》就是一个好的先例。看看朝鲜的文人通过什么样的风貌带给了中国人民感动,这是一个很好的钥匙。

▶金永熙:同盟也有很多强度,也有中国能够接受的强度的同盟。最近韩美同盟的关系走向了极端,中国甚至觉得韩国是不是想较量一下。我们应该调整同盟的强度。即使联合演习不可避免,也要在寻求美国谅解的同时调整次数或强度。

▶李阳寿:现在迫切需要同中国各个领域进行对话,构建可以形成共鸣的人际网络。设立政府主导的研究中心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更应该在民间层面建立更多样的纽带。

▶金永熙:我们需要从1到10的蜘蛛网一样的人际关系网。不仅仅是高层间的热线,也需要有网民间的网络。所有国民都参与的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很重要。

▶李洪九:所有这些努力很难进行就是因为我们总是想让中国改变,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没有要应承的表现,所以我们非常郁闷。现在的焦点是朝鲜。中国可以做得更好,但是被朝鲜缚住了手脚。整个世界都要减少军事较量的危险性,只有朝鲜认为提高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才有利可图。但作为G2国家的中国称对朝鲜没有办法,这是不符合逻辑的。如果想要让中国变化,韩国应率先展示新的倾向。现在是多重外交的时代,不是将一个同盟当作金科玉律的时代。也不是说韩国就一定有理由帮助美国。如果保持了和平,或者没有朝鲜,美国也没有一定要留在这里的理由。如果要想说服中国,我们就应该考虑好应该朝哪个方向走。我们应该制定好战略,说服美国也说服中国。但现在韩国基本的外交战略企划本部(policy planning staff)的能力还很弱。不知道是在青瓦台还是外交部研讨这个战略。只有我们先进行整理立场的工作,才能够制定战略并将其进行下去。因为每天每刻发生的事件和事态被推迟了,但现在已经不能够再耽误了。

4.30~5.1
1月1日 以“2010年中国访问年”为契机,两国首脑间交换信息

4月5日 举行第二次韩中次长级战略对话(首尔)

4月30日~5月1日 李明博总统访华出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

5月3日~5月7日 朝鲜国防委员长金正日访华

5.3~7
5月28日~5月29日 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正式访韩

5月29日~5月30日 第三次韩中日峰会(济州岛)

6月27日 以二十国集团峰会为契机韩中两国进行首脑会谈(多伦多)

9月29日 第三届韩中高层战略对话(北京)

5.28~29
10月5日 借出席ASEM峰会的契机举行韩中峰会(布鲁塞尔)

10月25日 韩国驻武汉总领事馆开馆

11月11日~12日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为出席二十国集团(G20)访韩

11月27日~28日 中国负责外交的国务委员戴秉国访韩,同李明博总统会面

11.27~28
12月16日 韩中日签署3国合作事务局设立协定
댓글삭제
삭제한 댓글은 다시 복구할 수 없습니다.
그래도 삭제하시겠습니까?
评论 0
댓글쓰기
无须注册会员快捷留言

精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