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8日 (周日)
因语言问题而失败的商业案例
상태바
因语言问题而失败的商业案例
  • 中央日报
  • 上传 2009.08.05 10:47
  • 参与互动 0
分享该报道至

因韩中两国的文化差异、翻译上的误解、文件和业务流程欠标准化、监督和反馈系统的匮乏等因素造成的失败案例激增。此外,直接商业沟通机会较少导致的信息失真现象也非常严重。

标点符号引起的损失

笔者在担任韩国驻中国大使馆企业负责人时,曾碰到过因合同中的文字表述而造成20万美元损失的事情。这是因为不懂得中国的标点符号而引发的大乱子。

引发争议的句子是“中国企业负责技术转让费用100万美金,硬件费用20万美金、各种税收由韩国企业承担”。问题的焦点在于该句中有两种标点符号——顿号(、)和逗号(,)。韩国企业认为“中国企业负责技术转让费用100万美金和硬件费用20万美金,各种税收由韩国企业承担。”但合同中的汉语句子的意思是“中国企业负责技术转让费用100万美金,韩国企业承担20万美金的硬件费用和各种税收。

如果按照韩国企业的理解,合同中的表述应该是“中国企业负责技术转让费用100万美金,硬件费用20万美金,各种税收由韩国企业承担。”一个细微的标点符号差异导致多承担20万美金费用。

术语差异导致技术教育滞后

打入天津市场的Y电子在2000年设立工厂时,每个生产阶段都采用总部的指南书,韩国籍生产科长用韩语进行说明,当地朝鲜族职员进行翻译。但由于朝鲜族职员翻译质量不过硬,及朝鲜族与汉族职员之间的矛盾等原因,每个生产阶段的工程进度均开始出现延时现象。据说,朝鲜族职员不能理解外来语用词、翻译质量欠佳,导致技能员工无法理解产品技术,浪费了大量不必要的财力和时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韩国公司总部派遣同时懂中文和生产技术的国内专业人才到中国当地任职。这些外派员工和朝鲜族员工、汉族技术工一起构成一个“技术教育专授班”。韩国职员负责解决朝鲜族职员难以理解的术语问题,汉族技术员工则在与当地员工的技术沟通上帮助韩国员工。

过分信赖当地员工而被骗

进入天津市场的M公司是一家制造DVR的出口公司。2005年初期,在DVR的普及浪潮下,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似乎成功地打入了中国市场。当时,韩国总部计划将所有的生产线都移到中国。首先,为了解决语言沟通问题,将公司与中国客户之间的沟通交给中国人K某。但突然从客户那里传来产品有瑕疵的投诉,于是该公司派遣K某前往解决赔偿金问题。但事情并未就此罢休,此后顾客的投诉接连不断。韩国总部的代表理事A某干脆直接飞往中国处理投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A某发现管理中国客户的K某以顾客投诉为由骗取了公司补偿费用。在遭受20亿韩元的损失之后,M公司采用了新方式:将在韩国国内聘用的中国专业人才派往中国分公司,由他们进行直接管理。

兼备先见和准确判断力的专业人才

目前,R企业在中国取得不俗业绩。在打入中国市场的准备阶段,R企业就储备了专业中国经营人才,目前正在成功地开拓内需市场。从去年起,中国企业的销售额开始超过韩国国内的总部公司。R企业的成功案例说明,应该认识到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不是由总部直接做出决断的体系,而是把在中国拓展业务的权限和责任交由熟悉当地情况的实务专业人才打理的结果。

现在,我们要改变观察、理解中国的视觉和眼光。拥有具有领先一步的创造性竞争力和领先一步的先见,同时有能对市场做出准确判断的专业人才,这才是在中国发展的正道。

朴承赞(音) 龙仁大学教授(中国经营专业)
댓글삭제
삭제한 댓글은 다시 복구할 수 없습니다.
그래도 삭제하시겠습니까?
评论 0
댓글쓰기
无须注册会员快捷留言

精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