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国“航海日”,我国首艘自主制造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将交付给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今年有望与“雪龙”号组成极地科考破冰船队,编队赴南北极进行科考和后勤补给,提高我国在极地海冰区开展考察活动的能力。
中西合璧 “搭档”式联合设计
受限于破冰能力,国际上绝大多数基于考察船的极地科学考察工作,主要集中在夏季。但即使在夏季,他们仍被阻挡在南极大陆外围数十公里的陆缘冰区域,或北极点附近的北冰洋中心区。这也包括我国于1994年首航南极的“雪龙”号。
中国需要一艘新的极地科考船,这一想法在2008年酝酿成熟。2009年6月,国务院专题会议批准立项,并确立“国内外联合设计、国内建造”的原则,要求选择国内和国外在破冰科考方面最强的设计公司开展合作。
“从构思、调研,到联合设计和自主建造,对我们和船东来说,就像孕育一个新生儿,毫无经验怀胎十年,其中的迷茫、艰辛、喜悦难以用语言表达。”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以下简称七〇八所)研究员、“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无限感慨。
“毕竟这是我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破冰船,难就难在这是我们没走过的一条路,船舶的使用环境、年限要求又特别高,我们寻找一位同行者,也是为了给这个重大项目上一份‘双保险’。”吴刚告诉记者,“雪龙2”号的基本设计由国外参与方阿克北极公司主导完成,但基本设计中的敞水性能改进和科考设计部分、详细设计、施工设计、建造工艺等均由国内设计院、船级社、船企等完成。从对接、研讨、改进到敲定方案,与外方几轮交流下来的图纸意见清单PCF就超过1000来份。
对于这种中外合作方式,他特别强调说,这次不是接力棒式的合作,也不是简单地买国外图纸,中外双方是互相伴随的高度融合的搭档。在整个过程中,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江南造船厂以及中国船级社也做了大量工作,“雪龙2”号建成后,将拥有双船级。
高精度 设备安装误差以毫米计算
重达13000吨的“雪龙2”号采用总段建造法,将船体分为131个分段,再将分段总组成11个总段,11个总段按照从艉向艏、从下往上的顺序进行合拢。
转载自科技日报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