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的数据显示,中国国内电动汽车销量从2013年的1.46万辆增加到2017年的56.9万辆,四年增加了近39倍,目前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规模已经占到全球市场规模的40%左右。KOTRA相关人士说“中国政府计划以2020年前普及500万辆电动汽车及提高电动汽车年产能力至200万辆为政策目标”。

在中国国内销量排名前20的电动汽车车型中,只有排在第17名的特斯拉S是唯一的进口车型,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几乎清一色都是中国国产品牌。
这一情况主要受中国政府相关战略的影响。其中最典型的是中国从2017年开始实施电动汽车义务生产制度,要求中国汽车制造商在2018年将电动汽车生产比例提高到8%,并到2020年前每年将生产比例提高2%。
中国政府还明确制定了有利于国产电动汽车的购买补贴政策。中国根据电池性能而不是汽车价格制定电动汽车补贴标准,一辆汽车最高可补贴10万元人民币(约1680万韩元)。这导致即使价格昂贵的进口汽车也无法获得比中国国产汽车更高的补贴标准。

中国政府还在2016年12月以后将搭载韩国产电池的电动汽车排除在支付补贴的范围之外并未揭示具体原因。借此机会,1995年从电池公司起步的比亚迪(BYD)开始对电动汽车电池等零部件进行垂直系统生产,进而一跃成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龙头。KOTRA长沙贸易馆馆长金柱烈(音)说“2016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投入的研发(R&D)金额高达300亿元人民币(约合5.052万亿韩元),在全球排名第一”,“民间积极响应了官方的政策号召”。
随着中国市场不断扩大,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主导权也逐渐被中国企业牢牢抓住。从2017年的销量数据来看,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前十的企业中共有四家中国企业,分别是比亚迪(第二)、北京汽车(BAIC,第三)、吉利汽车(GEELY,第四)和上海汽车(第八)。在全球销量前20的电动汽车车型中,共有9款中国车型。
最近中国还致力于将国际电动汽车制造商纳入本国市场生态。中国政府在去年6月取消电动汽车企业的外国合资企业数量限制,引导外国企业与本国企业合资。现代汽车从今年5月开始通过合资的北京现代公司在中国当地生产悦动(Avante),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二的吉利汽车收购瑞典沃尔沃后成立电动汽车合资企业“GV Automobile Technology”,并在今年收购生产奔驰汽车的戴姆勒AG公司股份,计划打造一个专门研发电动汽车的联合体。大众决定与中国国营的江淮汽车(JAC)成立合资公司。江淮汽车计划在5年内开发出15款电动汽车车型,2025年将电动汽车销量提升到总销量的30%。

在国内销量靠前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对韩国市场展开攻势。比亚迪正致力于从济州岛开始向韩国推广本品牌生产的电动巴士。从去年4月份开始,已有20辆电动巴士投入运行。据了解,目前韩国国内市场已经购买了100多辆中国产电动巴士,分别来自五家电动汽车公司。韩国汽车未来研究所张朴在容(音)表示“中国企业普遍认为,韩国巴士和卡车等商用电动汽车市场是比较容易攻略的薄弱环节”。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