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统计厅12月13日发布的“11月雇佣动向”资料显示,上月韩国就业总人口为2684.5万人,同比增加25.3万人。从各月的情况来看,今年9月新增的就业人口为31.4万人,而10月的新增就业人数减少到了27.9万人,上月的新增就业人数进一步减少。这是去年12月至今年1月以来,韩国单月新增就业人数第一次连续两个月低于30万人。

这种就业岗位短缺的情况与最近出口好转给韩国经济带来的“景气回暖”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韩国央行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韩国国为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率高达1.5%,创下了自2010年第二季度之后7年零3个月以来的最高增幅。得益于此,预计今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将轻松突破3%,自2014年以来,时隔三年再次收复3%的大关。
那么,就业市场的景气为何迟迟未能好转呢?西江大学经济系教授南盛日说“若要增加就业岗位,需要保持一定水平的经济增长,同时保证就业市场的弹性,而韩国就业市场的弹性正在逐渐弱化”。就业弹性直接体现了国为生产总值(GDP)增长时雇佣的增长情况。
体现就业弹性的各个指标都在恶化。根据韩国央行的数据,韩国就业诱发系数(企业销售额每增加10亿韩元带动的新增就业人数)从2000年的26人下降到2013年的13人,整整减少了一半。就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就业弹性系数”也在去年下降到了0.412,创下了2011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导致就业弹性变弱的主要原因是韩国以信息技术(IT)等制造业为主的增长。韩国发展研究院(KDI)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金玄旭(音)在最近发布的经济展望资料中表示“最近韩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围绕半导体产业为中心展开,而半导体并不具备较高的就业诱发效果,因此对就业市场的恶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专家们认为,政府的促就业政策更让人担忧。为了达到“以收入促增长”的政策目标,政府颁布了上调最低时薪、公务员扩员、非正式工转为正式工等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反而导致就业弹性出现了进一步恶化。
首尔大学经济系名誉教授表鹤吉说“政府虽计划在上调最低时薪后向用工单位支付一定数额的补贴,但这一政策不具备可持续性,最终的压力还是压到了小型企业头上”,“而政府推出的非正式工转正式工政策会促使企业采取劳动节约型企业政策”。
南城日教授表示“就业的最终目标是创造附加价值”,“人为扩充公务员数量相当于在没有创出更多附加价值的情况下,徒增成本费用,根本无法实现持续性发展”。
也有看法认为,政府应该通过放宽规制等措施为创造就业岗位的主体——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进而刺激就业岗位的增加。韩国经济研究院院长权泰信说“为保证就业的数量和质量,最终还是需要企业增加投资”,“服务业带动就业的效果非常明显,政府应取消那些妨碍服务业发展的不必要的规定限制,并持续开展劳动改革”。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