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政府就10月31日的协议表示,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萨德)问题已经“封印”。韩国政府保证,中国不会提起萨德问题,并且解除报复措施也只是时间问题。然而,根据这之后的发展情况来看,怎么也不能称之为“封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韩国总统文在寅举行会谈讨论了萨德问题;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以带有斥责的语气与韩国外长康京和进行了交谈。中国的意图不是不再复议萨德问题,而是想解决萨德问题的同时再有条不紊地重启被切断的交流。据悉,中国外交官还表示“为什么总是说‘封印’这种话”,提出了抗议。
两国的立场差异为什么如此之大?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中方在谈判桌上曾经同意“封印”,但之后又反悔。若不是这种情况,则是中国从未同意过“封印”,是韩国政府当局理解错误并进行了过度诠释。掉入“一厢情愿”的洞口、没能正确把握对方的真正意图,这并不是什么稀有之事。按照中方的解释,是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当然,韩方并不是没有证明中方曾说过“封印”这类话的证据。由于外交谈判桌上的对话不能公开,所以并没有方法知道谁说得对,不过真相一定就在二者之间。
. 但是,仍有事实可以明确证实这件事。韩国政府将10﹒31协议认为是给萨德封印的标志,而与韩国国民热切期待中韩关系恢复相比,中方似乎没在为关系恢复做准备。文在寅总统对中国的国事访问计划于本月中旬进行,目前正处于工作准备阶段。韩方力图尽最大可能华丽包装文在寅总统的访华之行,以此作为中韩关系恢复的标志,可是中方似乎对我们的过分期待显得并不舒服。而夹在青瓦台和中方有关部门之间的一线工作人员则是充满焦灼。
因此在这种时候,或许少一点期待才是上策。纵观朴槿惠政府时期,中韩关系犹如过山车一般忽上忽下,其原因就是韩方对中国的期待值过高,最终没能达到期望而陷入失望之中。总是这样,期待转变成失望、失望转变成愤恨。我们应该避免重复因不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而陷入失望的这一愚蠢行为。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