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便从以核制核的核威慑观点来看,部署战术核武器也毫无意义。引进战术核武器之后,使用权仍掌握在美军手中,核威慑的主体是美国而非韩国。虽然有人提出按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北约)的共同使用概念引进战术核武器,但即便在欧洲地区,发射核武器的最终决定权也掌握在美国手中。美国认为,美国拥有的战略核武器已经足以遏制朝鲜的核武器。虽然部分美国政治人认为有必要部署战术核武器,但从军事观点来看,这样做并无太大意义。
也有观点认为,从心理角度来看,有必要引进战术核武器以安定人心。但事实上,目前的常规军事力量已经足以实现韩半岛的恐怖平衡。朝鲜的目标是拥有可以威胁美国的战略核武器,因此,对朝鲜来说,战术核武器并不能起到威慑效果。韩国在上世纪60年代曾一度部署有950多枚战术核弹头,然而即便在韩国部署大量战术核武器的当时,朝鲜仍派出武装间谍针对青瓦台发起了1·21侵袭,期间还发生了普韦布洛号被捕获以及蔚珍、三陟地区受到武装间谍入侵等事件。在核威慑局面下,虽然可以避免爆发全面战争,却无法避免局部战争。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同时拥核的情况下依然爆发了卡吉尔争端,而同样拥有核武器的中国和印度也仍然存在边界纷争。目前韩半岛最可能爆发的依然是局部战争,而核威慑并无益于预防常规纷争。
当然,我们也需要对朝鲜拥核的情况作出战略应对,需要制定出具体的韩美延伸威慑应用方案,即核保护伞使用方案。韩国国军也需要提高弹头重量,强化报复能力,完善所谓的“杀伤链”体系。心理上的威慑需要以坚固的国防为基础,而不应只停留在政治口号上。
部署战术核武器几乎无法给韩国带来任何利益,相反,可能带来的损失却显而易见。首先,引进战术核武器就意味着放弃解决朝核问题,意味着韩国将朝鲜拥核作为既定事实,做出了打破韩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的主张。这样一来,韩国将失去继续要求朝鲜弃核的立场。虽然有人主张韩国可以在实现核威慑之后,以撤走战术核武器为条件与朝鲜弃核进行交易,但朝鲜果真会用战术核武器与自己的战略核武器相交换吗?
也有观点认为,战术核武器可以用作对中俄施压,迫使两国改变态度的筹码。这种做法不仅违背国际规则,也几乎不具备任何现实可行性,不仅无法对他国形成压力,反而会导致韩国与中俄两国的关系因为“几乎没有任何现实可行性”的意图进一步受损。届时韩国必将蒙受比目前的萨德问题高出数倍的损失。
引进战术核武器的意义远远超过恐怖平衡,意味着恐怖对峙将成为韩半岛的常态。美国的主要战术核武器B-61系列核弹头主要使用F-16或F-15E战斗机进行搭载,这些战斗机与韩军所拥有的战斗机并无差别。届时,每当韩国战斗机起飞,韩半岛就会陷入疑似核进攻的“最高紧张”局势。面对因为一贫如洗而无所畏惧的朝鲜,韩国果真有必要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与朝鲜一同忍受常态化的恐怖氛围吗?我们的金融市场、外国游客、国际经济又将何去何从?一切只考虑军事安全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安保的真正意义在于保护国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综合性国家安全时代,引进战术核武器并不值得推崇。

◆ 外部专栏作者主张不代表本报观点。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