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朝鲜人气正旺的速溶咖啡一包(内装100袋)的售价为7.25万朝元,这种咖啡曾向开城工业园的朝方工人提供过,当时所用的名字“条状咖啡”更是大名鼎鼎。朝鲜连其颜色和外观设计都做了模仿,制成了自己的商品“三福”(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赐予的幸福之意)。若从价格标签上看,一个月的工资用来买个四包咖啡就所剩无几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一个秘密在于朝鲜特有的双重汇率制度。朝鲜在外国人经常光顾的高丽酒店或主要外汇商店、商场内公示的汇率是1美元兑换150朝元。照此来看,光复大街商业中心出售的化妆品套装为2434美元,速溶咖啡售价为483美元。售价为306.79万朝元的电动自行车相当于2.0452万美元,几乎要赶上一辆小型汽车的价格了。因此无法从官方汇率中找到答案。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令人费解的问题。朝鲜老百姓大部分都从未动过美元,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专门报道朝鲜问题的媒体Daily NK日前报道的平壤米价为每公斤5800朝元,也就是说,一个月的工资仅够购买一斤大米。
这就引出了朝鲜民生之所以能够维持下去的第二个秘密。即市场,集市经济。除部分特殊阶层外,普通百姓的粮食以及匮乏的生活必需品都依赖于集市。相当一部分居民摇身一变,从一直买东西的消费者变成了生意人。如果在劳动党和行政机构或工厂、企业工作,则夫妻中会有一人去集市上从事制售面条等的生意,因为他们觉得“光靠工资活不下去”。
这种情况正在扩散到知识分子阶层。某位金日成大学出身的脱北人士表示,“2000多名金日成大学的教授当中,夫妻都是教授的只有10几人。即便是知识水平极高的教授、教员的夫人也去赶集”。享受政务院(内阁)局长级待遇的金日成大学教授的月薪也只有5000朝元,这意味着若两人死守着教授一份工作肯定会饿死,好在朝鲜向金日成大学的教授提供公寓和粮食(家中每人日均600克大米)。

按黑市价计算连50美分都不到的月薪被普遍认为是“象征性的工资”,这造成了很多社会副作用,如黑市交易和行贿盛行等。有人偷偷开着机关的车辆去挣钱或窃取工厂的零部件组装起来后在市场上出售。金日成大学和金亨稷师范大学等名牌大学的教授则投身于补习班市场。脱北人士称,“教三五名学生,每小时可赚1美元左右”。分析认为,在集市许可权、入学考试、就业、升职等社会各方面都盛行幕后交易和行贿等现象,这都源于靠工资无法生活的现实。
朝鲜劳动党委员长金正恩在2012年4月的首次公开演说中承诺,“将让我们的人民不再勒紧裤腰带,享受社会主义的荣华富贵”。翌年三月宣布已经能够将国防费投入民生领域,提出了经济与核开发并进的路线。然而,这一诺言信守了不到五年,朝鲜便遭到制裁,居民的生活越来越艰难。
在朝鲜私下流行着“集市比劳动党更重要”的话,其意思是尽管朝鲜劳动党不顾民生,但集市却为人们打开了活下去的出路。金正恩叫嚣“核强国”,甚至因成功试射了洲际弹道导弹(ICBM)就威胁称“将美国本土纳入了射程以内”。然而,尝到了美元甜头的居民们却讽刺说,“美国爷爷(对印在100美元纸币上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称呼)第一,中国爷爷(印在100元人民币上的毛泽东)第二,‘领袖’(印在朝鲜货币上的金日成)排最后”。在集市上刮起的美元化旋风正在动摇着朝鲜的体制。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