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道路的风景发生了大变样,每到上下班时间,道路两旁便会出现滔滔不绝的自行车队伍,令人不禁回想起上世纪90年代人们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手段的时候。不同的是,现在人们骑行的自行车都不是个人财产,使用者在到达目的地后,将自行车停放好即可离开,后来的人可以继续使用,所以,这些自行车又被叫做“共享单车”。

在共享单车的宣传广告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句广告词是“最后一公里”。也就是说,人们使用共享单车可以轻松到达距离地铁站或公交车站稍远的地方。北京的个体商户柳某也从上月开始搁置起私家轿车,开始骑用公共自行车出行。他说“因为办公室离地铁站较远,明知道路上堵车,以前还总是开车上班,现在共享单车把问题解决了”。
共享单车能够迅速普及,主要得益于它的便利性和廉价租车费用。人们只需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一个租车应用,即可解决所有问题。由于自行车上都装有用来定位的卫星定位追踪系统(GPS)或SIM卡,用户通过手机应用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周围自行车的位置。而且,随着共享单车的普及,最近车辆投放数量越来越多,人们无需打开应用即可看到停放在道路各处的共享单车。租车费用也非常低廉,原本半小时1元人民币(约合166韩元)的租车费用在多家竞争企业出现后价格降了一半。人们只需在网上支付300元人民币左右的押金并输入身份证信息,即可加入会员。

中国的李克强总理从共享单车成功案例中深受鼓舞,他在上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多次谈到“最后1公里”,并带着业界相关人士一同出访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李总理正在中国提倡“大众创新、万人创业”,认为即使没有创新的技术,只要有创意,人人都可以通过创业获得成功。共享单车便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ofo的共同创始人戴威是美国共享汽车服务“优步(Uber)”的上海负责人,优步在中国市场举步维艰,最终在去年被中国本土的滴滴收购,撤出中国市场。ofo将优步的共享交通概念应用到无需停车空间的自行车上,取得了惊人成果。
共享经济的市场交易额1年增加103%
李总理还致力于扩大共享经济市场。所谓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是指多人共同享受资源和财物,创造经济价值或提高附加价值的一种经济形式。相当于中国宏观经济指挥部的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对共享经济进行了更加具体的定义,认为共享经济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平台改善分散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使用智能手机应用和定位系统提供服务的共享单车便是满足这一定义的典型共享经济模式。
在正推动经济结构全面改革的中国,利用共享经济概念提供的各种新型服务层出不穷。中国共享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经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不仅存在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爱彼迎(Airbnb)等共享住房短租服务,还出现了共享办公空间和停车空间的商务模式。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近年中国单人家庭的数量急剧增加,因此还催生了“共享美食”服务,人们可以通过外卖服务与有意分享美食的人一起分享自己在家制作的美食。中国国家信息中心最近发表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达到3.45万亿,同比增长103%,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分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
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下属的驻上海贸易官李允植(音)表示“中国将共享经济视为未来的蓝海产业,正在集中扶持,预计2025年共享经济规模将占中国国内总产值(GDP)的25%”。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