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根据“千人计划”引进海外科学技术人才的数量
中国从2008年开始实施“千人计划”,在将近十年后的今天,这个计划还在实施。根据中国媒体的报道,中国迄今为止已经通过该计划引进5823名科技人才,其中仅创业专家就达到了811名。
清华大学副校长(曾任生命科学研究生院院长)施一公是早期通过该计划回到中国的代表性科学家。他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分子生物学,普林斯顿大学不惜每年为他提供200万美元的研究预算。然而,他还是拒绝了美国安逸的生活和富足的研究环境等物质诱惑,于2008年选择回到中国。

他的“竞争者”——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曾任生命科学研究生院院长)饶毅的经历也非常类似。留学后曾在美国西北大学做神经学教授的饶毅抛弃一切回到了中国,甚至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美国国籍。

既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从海外引进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大腕,复旦大学作为中国排名第三的名牌大学,自然也不会无动于衷。复旦大学聘请了拥有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并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教职的著名植物遗传学家马红教授担任生命科学院院长,直到现在仍活跃在研究一线。

此外,还有大量著名科学家来到中国。2008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法国吕克·蒙塔尼(78岁)博士以400万美元的薪金入职到了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界最权威的奖项——菲尔兹奖获得者、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也于2009年受聘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的主任。
是什么将他们吸引到了中国?他们自称回到中国是出自一腔爱国热血。然而,更根本的原因在于金钱。他们仅回国补贴就可以领到1.7亿韩元左右,最高还可获得600万元人民币(约合10.2亿韩元)研究费和生活费补助。
中国中央政府推出“千人计划”之后,地方政府也相继推出了引进海外人才“百人计划”。中国企业也纷纷行动起来:汽车企业前往底特律举行招聘说明会,IT企业则干脆派遣人员前往硅谷物色卓越的通信专家。

中国素来被人们叫做“假货天堂”。然而,从另一个维度来看,中国的研究室里正在开发纳米技术,生命科学也在长足发展。在中国企业的研发中心,第五代移动通信和超高速列车已经现出雏形。中国还是制造出全球最快计算机(超级计算机)的国家。这些从海外引进的人才正在引领中国技术水平飞跃发展(leap-frog),而不仅仅是所谓“追赶(catch-up)。
中国的“千人计划”正在打造中国科学技术的新地坪。现在的他们可能已经开始对韩国的科技进行冷眼嘲讽。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