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9日 (周六)
“在生死关头也要坚守信念,崔溥与中国历史人物神似”
상태바
“在生死关头也要坚守信念,崔溥与中国历史人物神似”
  • 刘光钟 Newsworks 资讯研究所长
  • 上传 2016.08.31 08:58
  • 参与互动 0
分享该报道至

1 图为在连接中国南北的大运河盂城区间上,所见的运河水路。至今在水量充足的运河上还有很多货船来来往往。

2 图为在中国聊城的运河博物馆内展出的老运河照片。

528年前,朝鲜书生崔溥(1454~1504年)从济州一直漂流到中国江南之后,经过四个半月左右的旅程返回朝鲜,他和他的著作《漂海录》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首先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作为朝鲜的知识分子来了解中国的江南地区,这大大拓展了朝鲜知识社会的视野,之前朝鲜仅通过使臣行经路线了解中国东北地区一带和北京;第二是详细地记录了明朝时期中国土地文物和制度,其价值在世界上都获得了认可。

3 中国的传统驿站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图为国家一级文物高邮驿站的内部景观。这里曾经是众人途径大运河的逗留之地。

丝毫没忘记自己是一位士大夫

但现在我们有必要对崔溥和他的著作所带来的启示进行更深入的阐释。即,他跨越中国广袤的土地,与各式各样的中国人要怎样进行交流。他在四个半月的旅程中,与很多中国人用文字进行了对话。

正如前面曾介绍的那样,他丝毫没忘记自己是朝鲜的士大夫,绝对不毁掉自己所坚持的信念。他在与中国人进行对话时,时刻记得自己是谁,没有失去坚持原则、道义和正直的意志。这一点也得到了中国人的极大认可。

他一开始漂流到的地方是浙江省三门县,当地的外事办科长鲍先元表示,“中国历史人物向来以节气、情操、清廉和正直著称,而在这一点上朝鲜书生崔溥先生有很多相似之处,他让我们非常感动”。曾上海最知名的报纸——《新民晚报》担任专栏作家的方毓强正在研究崔溥,他表示,“外国人通过东洋的人文价值,与中国人进行如此大量沟通的示例较为鲜见。崔溥先生即使在生死关头也坚定自己的立场和信念,很多中国人现在也因崔溥当年的行迹而感动不已,因为他与中国很多伟人及其相似”。

崔溥500多年前曾漂流到浙江一带,那里是中国江南人文传统密集之地。三门所属的临海,即现在的台州,是方孝孺(1357年~1402年)的故乡。方孝孺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士。他深受明朝建国皇帝朱元璋的宠爱,此后继位的建文帝也对其深信不疑。正因如此,他也无可避免地与夺走建文帝皇位的永乐帝成为死敌。方孝孺一直拒绝向大权在握的永乐帝妥协,最终不仅他被斩首,还株连了其直系、旁系和姻戚在内十族。

驻扎在三门,对击退倭寇做出巨大贡献的戚继光(1528年~1588年)也是如此。他以严肃的军纪、严正的态度、清正廉洁的气节而闻名,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中最著名的名将。当地中国人在谈到崔溥的漂流地点——三门时同时提到了这两个人。

4 图为中国人绘制的崔溥肖像画,现收藏于宁波高丽史博物馆内。全民奎(音)记者

中国官员对崔溥“坚守臣子之道”大嘉赞赏

在这里提到方孝孺和戚继光,是因为他们的形象与朝鲜书生崔溥非常相似。崔溥实际上也经常表露出这样的一面。即使经过身份确认,证明其为朝鲜人而非倭寇后,他也从不轻易同意中国官员提出的修改调查报告提议。中国官员希望在调查报告中删减或全部删除崔溥一行受害的内容,崔溥一直强调“人要正直”,并表达出反对之意。

而且当中国官员问道“你们国王叫什么?”时,崔溥回应道,“就像不能随便讲出父亲的名讳一样,我也不能随便说出君主的名讳”。之后,中国官员反问道,“现在已来到国外,没什么关系吧”。然后崔溥回答道,“即使已来到国外,也不能忘记身为臣子的道理”。而这些对话也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的。《漂海录》中记载,中国官员在接到崔溥写的回答后“或读或点头”。

书中虽然仅称其为“中国官员”,但此人其实是桃渚所的把总官,是负责所有行政事务的官员。因此他也有权定夺崔溥一行的生死。这可以说,崔溥即使在与这样的官员以文字的形式沟通时,也完全遵循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无论怎么看,崔溥都非常“倔强”、“固执”。即便如此,中国官员最终还是认可了崔溥,对于崔溥正直的态度,反而频频“点头”。也就是说,这位中国官员对于虽有些固执,但最终不丢掉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并保持正直的外国人士给予了高度评价。

笔者一边读着这些关于崔溥的纪录,一边沿着他所经过的大运河之路一路北上。虽然夏天非常炎热,但崔溥在旅行途中描绘的中国江南人文风光魅力无限,吸引着笔者前进的脚步。三门旁边就是民国时期登上中国第一把交椅、号令全国的蒋介石的故乡——奉化。

在我们的记忆中,蒋介石是被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从大陆赶到台湾的“失败领导者”,但关注中国人文的人士则认为他是“具备儒家品行的伟大政治家”。也就是说,虽然蒋介石因下属贪污腐败而最终被夺走政权,但他本身是一个追求正直和信念的政治家。

在走进他的故乡奉化后,可以看到很多中国游客。前上海《新民晚报》记者方毓强说明称,“最近对蒋介石的积极评价正成为主流。来到他的故乡奉化想要感受这里氛围的中国人络绎不绝”。

从奉化再走一段路就是一个叫余姚的地方。这里以两点闻名于世。一是这里保留着中国稻作文明的痕迹,二是这里还是王阳明(1472年~1529年)和黄宗羲(1610年~1695年)的故乡。王阳明(本名王守仁)非常闻名,甚至毋庸赘言。他在观念化上达到了极致,反对仅靠迂腐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朱熹理学传统,创立了心学流派,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思想家。他也是一位拥有非常强烈的信念、始终坚守气节和情操的人物。

沿着充满人文传统的大运河踏上归途

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强调天下百姓的幸福比皇权更重要,在异族——满族建立清朝政权之后,他一直拒绝出仕为官,以学者的身份度过了余生。他不仅很有思想,还是一个以气节、节操和不屈的信念而著称的人物。

运河连接着绍兴。这里是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文豪的鲁迅的故乡。在他之前,中国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也曾在这里生活过。鲁迅通过《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作品,指出了当时国力日衰的中国的痛处。他也被认为是一名拥有坚强意志和信念的人物。

新罗最优秀的学者崔致远曾路经的扬州也是一个充满中国江南地区人文魅力的地方。若从这里继续沿着大运河的水路再向北边走一段路,就可以抵达山东。在抵达聊城之前,会经过邹县。这里就是孟子的故乡。

在往旁边走,还会经过一个叫做枣庄的地方。这里是墨子的故乡,墨子在战国时代一直以墨翟的名字活跃于各个领域。这些就是从维持着大运河水路的江南地带一直路向北所经过的各个地区。中国人文通过水路或陆路与深厚的传统文化一脉相连。

500多年前的朝鲜书生崔溥经过了这些地方返回了故乡。上面所写的人物都是生活在崔溥很久以前、或不久以前、或同时代、或很久以后的中国历史名人。最近想要纪念崔溥的中国人通过崔溥回想起了众多中国历史中留下美名的伟大人物。

没有必要故意轻视,说这是中国人的视角。因为正直是超越时空的品德。特别是在将这种价值构成巨大的体系,并一直发扬光大的东洋人文传统中更是如此。度过生死关头,并坚守自己价值的崔溥和同时代的中国人似乎就是在这一点上产生了共鸣。

8月24日是韩中两国建交24周年的日子。现在两国关系发展紧密,但有时也会出现严重矛盾。最近围绕着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萨德)产生的摩擦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但现在有必要回顾一下悠久的韩中两国交流史。

朝鲜书生崔溥在这一点上,就是一个相当值得研究的人物。特别是从他树立传统的人文基础价值与中国人进行沟通这一点上更是如此。因为他在不失掉基于正直的自尊心、道义和原则的同时,最终通过与中国人进行深入对话实现了和谐。

在528年前那个经由贯通中国南北大运河的朝鲜书生,现在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因为他让我们重新想起长久以来连接韩中两国的人文传统。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固有的人文传统正从我们身边迅速消失。
댓글삭제
삭제한 댓글은 다시 복구할 수 없습니다.
그래도 삭제하시겠습니까?
评论 0
댓글쓰기
无须注册会员快捷留言

精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