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鲜8月25日通过《劳动新闻》等媒体公开了潜射弹道导弹发射的照片。照片中导弹弹体下方(引擎旁边)喷射口周围安装了八个栅格翼。这是在今年4月23日飞行30多公里之后在空中爆炸时以及7月9日进行发射试验时所没有的装置。
实际上,经过五次发射失败后,在今年6月22日第六次成功发射的中程弹道导弹(IRBM)舞水端导弹中也发现了栅格翼。之前朝鲜在舞水端导弹发射试验中连续五次发射失败。韩国情报当局认为,当时朝鲜在舞水端导弹升空时,未能保持均衡的推动力,因此产生了震动,最终导致导弹在空中爆炸。
发达国家主要通过推力矢量方式(Thrust Vectoring),来移动引擎的喷嘴(nozzle),并控制方向。而朝鲜则是安装类似于气体喷射机的辅助引擎来操纵方向。因此在改变方向时,因辅助引擎的启动会发生更大的震动,由此可能会失去平衡。朝鲜在导弹底端安装栅格翼后,便成功进行了第六次舞水端导弹发射。
韩国国防安保论坛事务局局长申钟宇(音)表示,“栅格翼是过去苏联曾使用过的旧技术。其原理是让飞行的导弹产生抗力,将重量重心放在后面部分,以此来确保稳定性”。
朝鲜还主张,“已确保了”洲际弹道导弹(ICBM)核心技术之一的“再入大气层技术”。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称,“我们已确认导弹的核心技术指标(再入大气层技术)完全达到了作战要求。这显示出了我们的核攻击能力”。导弹离开大气层后以音速20倍以上的速度飞行数千公里进入目标物上空的大气层时会产生高热和高压,再入大气层技术就是让弹头可以承受这种高热和高压的技术。
韩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委员李春根表示,“当远程导弹再进入大气层时会产生4000~7000摄氏度以上的高热。导弹弹头部分承受热量和摩擦的削磨技术是导弹开发的最后阶段。若没有该技术,弹头会在再入大气层的过程中被磨损得崎岖不平,导致偏离目标区域或在空中发生爆炸”。
对于朝鲜主张已确保再入大气层技术一事,韩国政府方面持怀疑态度。韩国政府评价称,朝鲜通过今年2月发射的远程火箭(光明星)确保了可发射1万公里以上的运输技术,但确保要求高精密度的再入大气层技术需要一些时间。
韩国国防部发言人文尚均(音)今年3月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称,“我们认为朝鲜尚未确保再入大气层技术”。但专家指出,朝鲜今年6月22日和本月24日分别成功将舞水端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发射到远远脱离大气层(高度100公里)的高度(舞水端1413.6公里,潜射弹道导弹500公里以上)后再次进入大气层,最后落到了东海上,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确认。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