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不存在绝对的合理,自己所处文化圈的合理性与其他文化圈的合理性具有差异"。这是荷兰心理学家霍夫斯塔德的名言。它让我们认识到,中国虽然与韩国毗邻,却拥有与韩国不一样的文化和标尺。那么,在中国经商过程中,怎么才能避免因为未能充分理解中国特有的文化而导致自己在懵懂中被中国商人非故意地"欺骗"呢?
只要了解到中国人说话时喜欢使用含蓄和隐喻的手法,中国人的实利主义经常表现为对别人的漠不关心,中国人有时候可能重视体面甚于性命这三大特征,在很多情况下应该就不会感到自己被中国人"欺骗"了。首先来看中国人特有的说话方式。在中国,离开韩国公司的中国当地员工几乎没有人是"悄悄"辞职,大部分都是因为公司或上司没有履行承诺而愤然离开,认为"自己被骗了"。


问题在于,越是重要的对话,中国人越是喜欢使用含蓄的话法,从而导致双方误会的概率仅一步增加。因此,在中国经商过程中,韩国人若想避免因误会中国人的意图而产生的被中国人”欺骗"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听懂中国人话中的"真正含义",理解中国人说话的前后语境。
其次,我们要理解中国人对别人事情漠不关心的实利主义态度。中国媒体经常报道这样一种现象:汽车在撞到人之后肇事逃逸了,路边的人却只是看着,没有一个人愿意走出来,并对这种现象表示叹息。这便是中国人挂在嘴边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典型表现。只要不是自己的事,中国人就会毫不关注,这在韩国人看来,很容易被当成一种"欺骗"。在中国,男人绝对不会佩戴绿色帽子,因为"戴绿帽子"意味着自己的"妻子出轨"。



见到了"谁谁谁",这样的话经常带有陷阱。访问中国的韩国企业家经常会看到中国某大人物出现在生意场上,指着正与自己谈生意的中国合作伙伴说"这是我独一无二的至交好友"或者"这是我大侄子",确认两人之间的笃厚关系。当然,这些话也可能是真的。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中国的"贵人"只是受中国合作伙伴所托出面为其支撑体面而已。那么,是中国合作伙伴"欺骗"了我们吗?事情并非完全如此。中国人重视体面,在招待客人时力求"厚待",因此会竭尽所能炫耀自己的能力和人脉,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出自"体面"的考虑。所以,他们会去拜托"大人物"出面给自己撑台面,而这些"大人物"考虑到对方的颜面,也会接受对方的请求。
再来看一个例子。笔者所在的公司在与中国合作伙伴举行一场重要的会议之前,需要提前将出席会议的中国"大人物"的信息报告给公司总部,与笔者一起工作的中国工作人员负责撰写相关报告。然而,在他写的报告书中,却漏掉了中国"大人物"瘸腿的信息。因此我问这位中国员工为什么没有在报告中写入这一事实,他却说"大人物的身体缺陷并非优点,考虑到他的面子,故意省略了相关部分"。这也是中国人"为他人着想"的一种表现。
中国人非常重视面子。相比之下,韩国企业更重视理性与客观信息。在中国人眼中,包括韩国在内的外国企业可能是些只重视事实而不重视感情的组织。在与中国人谈生意时,如果一味相信中国人在公开场合所话或谈话内容的表面意思,不仅是种不明智的行为,还可能造成严重误解。因为中国人考虑到自己以及对方的体面,经常会为了不伤面子而在公开场合说些并无实质内容的空话。
"心里知道就好,不用说到明面上来(心照不宣)"和"即便知道错了,也尽量不说(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是中国人在公开场合必定遵循的原则。因此外国人才会产生"中国人会上不说话,会后乱议论(会上不说,会后乱说)"的说法。
因此,在中国做生意,经常会产生诸如"上次见面时说好没问题,我都信了","当时什么也不说,过后却说三道四"之类的抱怨。这种情况下,与其感觉自己"被中国人骗了",倒不如抱怨"中国人没把话说的足够清楚"。然而,从某种层面来看,听不听得懂别人的话,主要在于"听者"。特别是当我们不是"甲方"的时候,情况更是如此。
韩中关系中本无"骗子",却总有人感到"被骗"。若想消除这种情况,就必须避免用韩国人的方式解释中国人的行为。与中国人对话时,要从中国的文化出发,选择合适的话法。若想做到这一点,就应该亲自到现场多加体验。不是有说法称"春江水暖鸭先知"吗?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