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呈现软着陆的趋势。2007年13%的经济增长率在去年第四季度跌至7%。如果说中国经济得了感冒的话,被“牵着鼻子走”的韩国经济也患上了流感综合症。去年贸易收支出现11年来的首次逆差(约133亿美元)就是综合症的症状。
应该如何治疗韩中经济合作中出现的毛病呢?只要查清病因才能对症下药,首先从源头着手。
两国经济合作是20世纪90年代后东亚形成的国际分工形态“生产分割”的结果。这是各国按照不同的生产阶段参与产品生产的结构。
索尼的无锡电视机工厂就是一个例子。该公司的液晶电视出口美国时贴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标志,可是如果仔细分析的话,难以看作是中国制造。液晶面板由韩国制造,光学胶片、彩色滤光片等由日本制造,包装盒由泰国等国生产。无锡工厂只是加以进口,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组装。东亚各国参与了不同的生产工程,因此无锡工厂的电视机应该贴上“Made in Asia(亚洲制造)”的标志。
该分工形态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邓小平在20世纪90年代初果断地推进改革开发政策,韩国、日本、台湾等周边国家的制造业以此为契机将工厂大举迁往中国,这是瞄准了廉价劳动力的投资。这些外资企业必须从本国(或邻近的亚洲国家)进口生产所需要的零件、半成品等重要生产资料,因为在中国无法找到这些高技术生产资料。
2000年韩国和台湾对华生产资料出口仅为510亿美元,2006年增至850亿美元,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2005年以后韩国的对华出口额中约80%是生产资料。
在中国组装加工的最终消费资料主要向美国、欧盟等西方市场出口。中国对美国、加拿大的消费资料出口在该期间(2000年至2006年)增加了约1400亿美元。从而形成了生产资料(日本、韩国和台湾等亚洲国家)、组装(中国)、消费(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国家)的生产贸易三角关系。韩国的对华出口随着中国的出口增长而增长,这也是支撑韩国经济的基础。
问题是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动摇了整个亚洲生产分工结构。消耗亚洲制造的最终消费资料的美国和欧盟市场降温,堵住了出口的道路。由于生产贸易三角关系的最后阶段——市场崩溃了,第二阶段组装(中国)随之瓦解,第一阶段零件出口(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受到打击。由生产分工联系在一起的亚洲经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
解决方法就是开发可以代替西方市场的新市场,这是可以拯救亚洲生产分工结构的方法。如今在西方市场动摇的情况下,必须在亚洲市场找到突破口。为了亚洲制造的消费资料能够在境内稳定消耗,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主要国家需要培育内需市场。因此中国大力扩大内需政策被认为是对亚洲经济的鼓舞。面临危机的亚洲生产分工体系正在要求该地区“大亚洲市场”的登场。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