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中国透视】中国科学能力极大发展,“软件创新”是唯一应对之路
상태바
【中国透视】中国科学能力极大发展,“软件创新”是唯一应对之路
  • 殷钟学(音) 国民大学国际学系教授
  • 上传 2016.04.20 16:39
  • 参与互动 0
分享该报道至

李世石与AlphaGo的围棋对弈后,人工智能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那么,谁才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强国呢?根据国际学术信息数据库“科学网(Web of Science)”的消息,在该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国家不是美国,也不是英国,而是中国。中国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多达4050篇(占整体论文数量的31.2%),是美国(15.4%)的两倍还多。而韩国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仅占2.9%,排在第15名。也就是说,中国在科学研究领域也已经超越韩国。

中国的经济很不稳定,预计今年达成6.5%以上的增长目标也并非一件易事。甚至有人提出了“中国经济危机论调”。但这并不是中国经济的全部。我们应该注意到,大量中国企业的内部能力正在得到强化。

宏观经济弱化与微观经济强化

就拿飞机制造领域来看。中国2006年宣布要自主制造商用飞机时,波音、空客等世界飞机制造巨头曾轻蔑地表示“中国怎么可能开发出复杂的技术……”,甚至讽刺中国“最多只能制造出一家山寨货飞机”。然而现在,中国开发的民航客机C919已经在上海浦东中国商飞工厂完成组装,进入了试验飞行的阶段。

高铁也是一样。中国在2000年代中期着手自主开发高铁时,业界专家曾一致认为中国距离掌握高铁技术“为时尚早”。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等相关公司还曾故意隐瞒核心技术戏耍中国。但中国现在已经拥有大约1万6000公里高铁路线,占据了全世界高铁铁路的一半以上,成为高铁领域的最大技术强国。在宇宙开发领域,中国也已经成功发射月球探测飞船。

中国在网络移动领域的发展也颇为值得关注。现在中国年轻人之间弥漫的创业热潮几乎已经凌驾于美国硅谷之上。中国政府打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积极营造适合创业的生态环境,并得到了年轻人的热情响应。虽然中国的宏观经济正在放缓,但从微观层面来看,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正在日渐提高。

科学即是力量。在收益率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37.7万余家“规模以上企业(销售额超过约35.6亿韩元以上的企业)”仍在2013~2015年间增雇了40%以上研发(R&D)人才,它们用于R&D的预算也在同期增加了50%以上。

有人怀疑中国研发人员和投资金额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外资企业,认为这是中国斥巨资购买各种装备带来的结果。但事实并非如此。从企业类型来看,中国私营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投资活跃度要高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从投资对象看,比起购买装备和设备(增加33.9%),用来向研究人员支付报酬(增加77.0%)的投资更为集中。中国采取了投入大量研发人员同时研发多种新产品的“人海战术”。而这一切之所以成为可能,得益于中国国内庞大数量的理工科人才。分析认为,中国企业的研究开发水平已经超越筹备基础设施的初期阶段,进入推动革新能量商业化并不断深化革新的水平。

当然,并非扩大研发投入就意味着企业能量增强,还需要对企业的企业家精神、组织机制和效率以及应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即便如此,最近中国研究开发的动向也足以令人们明确看到,“中国已经走出制造低成本仿造商品与对外国开发的商品进行贴牌加工(OEM)的阶段,进入了自主创新时期”。

堪与美国媲美的中国科学力量

在中国,科学成果实现商业化的条件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加优越。中国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只要具备新的创意,立刻就可以制造出试验产品。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山寨制造企业”正纷纷与着手创业的创新人才携起手来。在跨国企业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年轻人纷纷抱着成为富豪的梦想加入创业大军。消费者不局限于传统的消费模式,对各种新兴消费方式充满热情。中国拥有最多的在世界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商品,这一数量的增速也在全球排名第一。中国排名世界第一的商品数量从2009年的1239个增加至2014年的1610个。

中国在科学研究的所有领域都在大踏步跃进。对科学网上刊载的国际科学论文(2015年,共146万篇)作者按照国籍进行分类后得出,中国在2002年仅占整体论文数量的4.5%,这一比例在2015年增长到了18.7%,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学强国。而在同期,美国论文数量比例从33.0%下降到了26.1%,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数学领域,排名第二的中国(18.8%)已经紧紧追上排名第一的美国(20.0%),与排名第三的德国(6.9%)拉开了巨大差距。相反,韩国占世界论文的比重只有2.7%,位于伊朗之后,在全世界排在第14名。一部分韩国学术界宣称“用科学将中国甩在身后”的主张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

韩国的选择

认为“韩国可以率先抢占中国尚未涉足的领域”的主张同样也只是一句空话。韩国的科学研究情况与中国非常类似,不仅研究领域大多与中国重叠,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落于中国之后,韩国越来越难以通过科学力量将中国甩在身后或者利用科学能力与中国拉开差距。

中国经济的“宏观放缓和微观强化”都对韩国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趋势放缓,说明中国这块蛋糕正在逐渐消失。中国企业强化带来的问题更加严重,因为内部力量得到增强的中国企业将对韩国企业造成强大威胁。在韩国大企业主营的钢铁、化学、机械、船舶、显示屏、半导体等装备产业领域,中国已经积累相当强大的实力。一不小心韩国企业就会被卷入中国产业的漩涡。

资本材料产品的竞争力取决于性能和效率,不同于受炫耀型消费、个性和流行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消费材料产业,企业强化研究开发和科学技术能力至关重要。

在与中国重合的领域,与中国的竞争已经不可避免。因此,韩国也必须像中国一样设法从微观层面强化企业能力。但我们不应该把它视为全部要素,还应该懂得发挥软性力量替代硬性力量,懂得用合作和互联取代竞争。

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参考新加坡的做法。人均国内总产值(GDP,2014年购买力评估标准为8万3000美元)排名世界第三的新加坡为打造“亚洲第一世界国家”的国家形象,自从建国以来一直致力于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合作。

但最近新加坡正非常积极地搭建与中国进行科学研究及产业化合作的渠道,还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商学院等三大国立大学之外设立了第四所国立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将设计视为新的增长动力。

设计不仅限于改进产品的外观美感,也不是奢华、高端的同义词。设计的本质是用人性化、感性化的语言诠释我们社会经济潜在的需求,并寻找出包含故事的解决方案。从这种意义来看,设计虽然不同于冰冷的科学技术知识,却又拥有可以与科学结合发挥综合效应的“软性因素(soft factor)”。

韩国也应该在革新过程中融入更多此类软性因素。设法使设计专业人才乃至各界经济主体都可以充分发挥“设计企业家精神(designeurship=design+entrepreneurship)”。只有“懂得设计价值的企业家精神”才能拥有未来。仅凭借受制于性能和效率的资本材料产业和依存于传统科学的“硬性革新(hard Innovation)”,终究无法战胜中国。

韩国应进一步拓宽“软性革新(soft Innovation)”的领域,凭借设计、时尚、娱乐等创意产业制胜,只有这样才能在消费材料和服务领域守住对中国的比较优势。
댓글삭제
삭제한 댓글은 다시 복구할 수 없습니다.
그래도 삭제하시겠습니까?
评论 0
댓글쓰기
无须注册会员快捷留言

精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