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在龙场期间,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通过“龙场悟道”,形成了“心即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儒学思想,成为全球儒学术界公认为“儒学的最后一道高峰”、“离我们最近的一位圣人”。 “阳明心学”教会人们重视良知,重视完善自我,重视对社会的责任,这些内容在当下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贵州阳明遗迹主要集中在修文县的龙岗山、阳明洞、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龙岗书院(王文成公祠)、玩易窝、阳明桥、天生桥、木阁山、六广驿;黔西县的麟角山象祠;贵阳市的文明书院、南庵、南霁云祠、来仙洞(仙人洞)、易氏万卷楼、太子桥、二桥、三桥;玉屏县的玉屏山、钟鼓洞;镇远县的镇远旅邸;黄平县的月潭寺、飞云崖;福泉县的七盘岭;总计多达30多处,在这些地方都留有王阳明的大量诗文。还有发达的文化书院、多姿多彩的祠观庙宇、巍峨壮观的精美建筑、瑰丽神秘的岩崖洞穴等等,值得人们从中去关注自然环境与文人心境的文化互动。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