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党统治抱有怀疑态度,认为只有通过三权分立实现权力的互相牵制和平衡、引进多党制度,才是共产党体制的应对方案。但就目前来说,中国绝不可能采纳西方式的政党制度,中国坚信仅凭党内改革就足以克服眼前的各种危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曾说过,中国在历史上尝试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政体,但没有一个适合中国。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未来,人们可能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可以凭借特有的伸缩与适应能力(atrophy and adaptation) 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继续维持政权。事实上,如果中国共产党没有得到民众支持,只会强权统治,可能早已重蹈了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覆辙。这也说明,中国共产党得以长久执掌权力的原因另有所在。大体可以列出以下八点。

其次是无止境的学习意识。共产党所有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无止境地终生学习进修。党内设有短则数周、长则一年的各种教育项目。从中央到县级地方行政区,全中国各地设有3000多个各级党校,党员干部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在党校接受培训,从国家重要政策到世界局势,对各种问题进行激烈讨论和集中学习。这也是端正干部姿态、提高党员干部对新时代新环境理解能力的一个机会。以习近平一句“那就开始吧”启动的政治局集体学习活动堪称中国最高领导层的学习小组。从2002年胡锦涛执政时期开始的政治局集体学习活动每年都会举行8~9次,截至今年年初已经举行了107次以上。

第四是弹性姿态。中国自古以来就像一个可以融合各种不同文化的巨大熔炉。中国社会主义也具备这种“虽弯不折”的柔韧属性。2002年中国共产党将代表目前劳动者、农民与知识分子和资本家的内容一同写进党纲。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革命政党,摇身变成了一个大众政党。
中国在吸收资本主义文化方面也表现出了惊人的弹性,几乎接纳了一切必要的资本主义手段。中国不仅充分发挥商朝后裔的天资,在深圳和上海开设了两个股市市场,邓小平还明确表示,是否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唯一标准。这种弹性为中国进行各种改革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革新可以减少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各种摩擦。正是因为如此,江泽民在2002年党代会上发表的90分钟告别演讲中曾着重强调,革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演讲中先后90次谈到了“新”这个字眼。

习近平曾先后担任过福建省、浙江省以及上海市的党委书记,李克强总理也担任过河南省和辽宁省省委书记。被视为新一代领导核心的广东省省委书记胡春华和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也正在经受执政能力的检验。共产党高层干部的选拔过程虽然不为人知,但至少人们可以轻松预测谁会成功得到选拔。正式因为如此,中国才鲜有像韩国一样的“降落伞人事任命”。
第六是重视基层调查。自从毛泽东表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以来,中国各届领导人都对基层调查极为重视。引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就是中国对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视察深圳等南方地区过程中所说的话进行总结后得出的结论。
习近平也在今年1月初前往西部地区调查过程中现场发出了供应侧改革等重要信息。现在的中国,一旦发生重大事故领导人立刻乘坐直升机飞赴现场的做法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有时候,领导人还会集中访问一个地区,大力贯彻自己的政治方针。习近平过去五年曾先后三次访问河南省兰考县,亲自听取基层的意见,掀起了一场消除贫困的飓风。

迄今为止,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还保留在中国的宪法和党章之中。虽然强调的重点发生变化,相关解释也有所改变,但并没有彻底摧毁共产党执政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依据。中国政治能够长久维系下来的原因也正在于此。中国高层干部换届之后,仍然在同一职位上做着同样事情的干部比比皆是。党中央政策研究办公室主任王沪宁就从江泽民时代开始连续在三届领导人属下担任同一职务。

当然,中国共产党虽然表现出了卓越的伸缩和适应能力,依然难以克服缺乏参与、竞争、效率、沟通、责任和反应性等民主主义要素的根本危机。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屹立百年,离不开弹性姿态、善于学习和深入基层等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对于希望在维持现有治理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内部改革打造百年企业的韩国企业来说,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