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周三)
中国不断收购外国企业,资金从何而来?
상태바
中国不断收购外国企业,资金从何而来?
  • 姜南圭 记者
  • 上传 2016.03.21 11:31
  • 参与互动 0
分享该报道至

在更高报价面前别无选择。拥有美国喜来登等酒店的喜达屋酒店及度假酒店国际集团理事会3月18日(当地时间)决定接受中国安邦保险集团的130亿美元报价(约合15.6万亿韩元),如弃敝屣般地撕毁了与万豪集团的合同。

去年喜达屋与万豪签署了122亿美元的并购(M&A)合同,但面对安邦保险最高执行官吴小晖(50岁)高出8亿美元的报价,喜达屋的管理层很难表示拒绝。即便向万豪支付4亿美元违约金,也可以多赚4亿美元。

汤森路透社评价称“吴小晖并购喜达屋的做法属于可怕的抢断并购”。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一度撼动整个华尔街的“企业猎手”方式。虽然行为主体变成了中国这个并购领域的后起之秀,但其进攻型却丝毫不落于人后。

事实上,英国《金融时报(FT)》3月19日(当地时间)报道称“今年截止3月16日,中国资本收购外国企业的资金已经超过1020亿美元”。中国资本去年一年用来收购外国企业的资金共计1060亿美元,而在进入今年之后,不到三个月时间就达到了与去年持平的水平。

相反,全球范围的并购则出现了受挫趋势。彭博社3月20日表示“在美国上调基准利率等因素影响下,今年全球范围的并购规模大幅缩小”。截至3月15日全球实现的并购规模仅有3300亿美元,远比不上去年第一季度的7400亿美元。彭博社表示“今年的并购规模创下了2004年以来的最低记录”。

西方媒体对中国资本的强大攻势倍感警觉。《金融时报》报道称“安邦保险等的资金来源和经营战略并不透明”。由于安邦保险属于一家非上市公司,外界很难掌握其资金来源,因而出现了各种推断。鉴于吴小晖曾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邓小平的孙女结婚,而且有中国高层官员的亲属在安保保险集团担任高管,因而有猜测认为,吴小晖收购企业的资金来自“北京权力层的幕后支持”。

这一视角引出了外界对中国掀起海外并购热潮的全新解读,认为中国的并购资金很可能属于为规避中国政府大力反腐而流向海外的“黑钱”。美国的《Business Insider》等商业专业媒体最近引用专家的话评价称“并购是中国资本规避监督逃亡海外的一个合理渠道”。

这里也存在一定的经济原因。中国投资银行交银国际的投资战略家洪灏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从战略层面出发,中国企业希望减少手中的人民币资产”。也就是说,中国企业为规避人民币贬值而做出了投资组合多元化选择。

另外一个经济原因是中国企业的业绩恶化问题。《金融时报》介绍称“去年中国约有58%的上市企业不仅出现业绩恶化,现金流动也大幅减少”,因此中国资本才会大举收购比中国国内投资收益更高的海外企业或外国资产。

这种情况酷似专家们口中的繁荣或泡沫破灭前夕现象。1929年大萧条之前,美国资本曾大举收购德国公司。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企业也曾针对美国企业和资产进行大规模“猎杀”。美国金融历史家乔恩·戈登在《华尔街帝国(The great game)》等著作中描写道“美国企业的并购热潮受储贷协会(S&L)破产事件影响大幅受挫时,日本资本掀起了一阵并购飓风”,与目前中国资本在全球并购热潮受挫时大行企业猎杀之道的现象颇为相似。

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和80年代日本的经验来看,最近中国掀起的海外并购热潮可能成为最后的烟火。这种迹象已经逐渐显现出来。部分中国企业不惜通过过度贷款筹措并购资金。中国化工今年2月宣布以中国海外并购史上的最高价格430亿美元(约合53万亿韩元)收购瑞士种子与肥料企业先正达公司。不过问题在于贷款,《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化工收购资金的70%左右来自贷款。通过贷款方式猎杀海外企业的做法一旦失败,或者并购后业绩不佳难以偿还贷款利息,就会陷入并购的诅咒。
댓글삭제
삭제한 댓글은 다시 복구할 수 없습니다.
그래도 삭제하시겠습니까?
评论 0
댓글쓰기
无须注册会员快捷留言

精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