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周三)
人工智能 vs 人类的创造力
상태바
人工智能 vs 人类的创造力
  • 蔡仁泽 评论委员
  • 上传 2016.03.17 16:09
  • 参与互动 0
分享该报道至

职业棋手李世石九段与谷歌DeepMind公司人工智能(AI)AlphaGo之间的棋盘对决点燃了过去几天人们的热情。不过,即使没有AlphaGo,人工智能也注定是2016年的最热关键词。1月6日~11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世界最大规模家电展览会“2016消费电子展”上,人工智能就是展会的最大主角。虽然这是一场消费电子展,但智能汽车、机器人、智能家居、物联网等搭载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无人操作情况下自主行动的自动机器主导了整个革新的潮流。

世界经济论坛(WEF)1月18日发表的“未来职业”报告书预测,截止2020年,人工智能发达带来的自动化将导致人类社会减少500万个就业岗位。预测悲观地认为,届时将有710万个就业岗位消失,同时产生21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最终导致全世界减少500万个就业岗位。这个时候,人们很容易将人工智能视为抢夺人类工作岗位的负面存在。但比起就业岗位的数量,人们更有必要将关注点放在就业岗位的质量上。仔细阅读报告书内容即可发现,在工序简单的工作岗位减少的同时,技术、专业服务及传媒等需要人类创造力的领域有望新增大批工作岗位。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要提前预测到人工智能给劳动领域带来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

事实上,人工智能一直带有很强的负面形象。在《终结者》系列、《遗忘星球》、《超验骇客》等好莱坞电影中,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的新恶势力。当然也有不少反对意见。不少观点认为,善恶是基于感情的一种行为,人工智能并无任何感情,因此它不会成为天使,自然也不会为恶。仅从AlphaGo就可以看出,它只懂得按照数学判断下棋,对于胜负并无任何感情。当然,对于一条人类从未走过的路,我们目前尚无法做出定论,但现在就谈悲观,难免过于草率。

人工智能可以被比作核,只要人类恰当控制,就可以将其用作无限的能源来源,但一旦脱离控制范围,瞬间就会发生福岛等意外的悲剧。因此,为了防备万一的情况,我们有必要作出努力,保证人工智能完全处于人类的控制之下。同样地,去年1月天体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博士和特斯拉汽车的伊隆·马斯克等著名人士共同发表“致人工智能的公开信”敦促人类做出这一努力,也是出自同一原因。他们提出了“人类应做出决断,不去开发人类无法控制的东西”,作为一个预防方法。

控制人工智能等新登场尖端技术的方法便是通过不断地创新研究,将科学技术革命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人类手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因为人工智能突然炙手可热就盲目增加研究预算,而是将目光移向人工智能之外,为科学家提供一个可以对各种创新科学技术主题进行研究的良好条件和环境。除了人工智能之外,还存在很多令人震惊的科学技术。

笔者得到德国联邦政府学术交流处(DAAAD)邀请,有机会参观了前东德地区研究和革新的现场情况。令人吃惊的是,以世界最顶级科学技术为傲的德国在2006年制定了“尖端技术战略”,2010年制定了“尖端技术战略2020”,2014年制定了“新尖端技术战略”等,多年来始终如一的秉持着尖端技术战略。在产学研等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出德国为保持创新先导国家的地位而做出的积极投资和努力。

在这段时期内,德国联邦政府不仅每年都会增加5~10%的研究开发总经费,还会在战略上把大部分新增经费用于开发尖端技术。德国联邦政府教育研究部的前东德地区革新倡议负责人克里斯托弗·巴耐克(音)博士说“我们不断在前东德地区设立将大学、研究所和企业捆绑到一起进行产学研共同研究的革新集群工业园区并为之提供支持”。在此过程中,纳米技术、超精密科学、新时代医疗设备、资源循环利用等多种创新的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都广泛得到了研究。但在德国很难看到国家制定紧急预算用于研究热门科学主题的情况。对于科学技术创新研究的投资应着眼长远,长期连贯推进,只有这样研究出的成果才能被人类很好地控制。即便是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时代的课题,我们也不能一蹴而就。
댓글삭제
삭제한 댓글은 다시 복구할 수 없습니다.
그래도 삭제하시겠습니까?
评论 0
댓글쓰기
无须注册会员快捷留言

精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