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人们对中国经济指标的可信度与准确性普遍表示怀疑,但一直以来,中国确实按照两会上指明的经济蓝图做出了相应的经济成果。因此市场普遍将两会上提出的经济方向视为可信的经济发展指南,相当于中国版“前瞻指引”,这也是导致人们产生“全能中国”错误观念的一大原因。
但随着去年下半年和今年年初股市市场暴跌、人民币贬值,中国金融与外汇市场出现动荡,人们对中国的信任开始受到动摇,因为中国政府的草率管理加重了市场的不安和混乱。另外,中国政府通过刺激景气带动经济发展重心从出口向内需转移的尝试也遭遇瓶颈,对中国经济软着陆的怀疑视角逐渐增加。于是中国当局开始通过解决供应过剩和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尝试实行以“供应侧改革”为核心的习近平经济学。此外,今年还是中国公开未来五年经济蓝图、展开十三五规划的元年。因此,金融市场普遍对习近平执政后的第四个两会保持高度关注。
市场已经提出了一个问题。穆迪信用评级机构3月2日将中国的国家信用评级前景降为“负面”,指出了改革不确定性、政府负债增加、外汇储备减少等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相当于对中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提出了质疑。紧接着,穆迪又在3月3日将38家中国国有企业和25家中国国有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前景降为“负面”,施压中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现在问题已经交到中国政府手中。对于中国这场即将持续半个月的两会,世界金融市场期待的答案不只是公开宣布“保六(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以上)”或提出一个物价上升率目标,也不是提出一个概念模糊的政策方案。市场需要中国针对地方政府和企业负债以及导致资金逃逸的人民币贬值等足以动摇世界经济的危险要素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处方,需要一个新形式的“前瞻指引”。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