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短信或KaKao Talk(智能手机聊天软件)聊天时也会出现类似需要选择的情况。人们经常在打下“哈哈”两个字后,又改成“哈哈哈哈”,接着觉得自己“可能太过了”,重新改回到“哈哈”。“哈”的合适数量一直是个艰难的选择。
几天前,Facebook上新增了表达感情的按钮,在选择原有的“点赞”按钮后,又会出现“爱你(love)”、“哈哈(haha)”、“哇哦(wow)”、“伤心(sad)”、“生气(angry)”等多个选项,在这五种感情标识中选择一种用来评价别人发表的文字和照片,可能很快就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礼仪。
但笔者预感,从喜爱、好笑、惊讶、悲伤、愤怒中选择其一并非易事。世上很多事情都是亦喜亦悲,吃惊和愤怒的情绪也经常难以区分。另外,人们还有挫折、羡慕、嫉妒等复杂的感情,掺杂各种要素的微妙心理才是更加现实的心情。
海外媒体已经针对Facebook的新选项做出解读指南,包括“不要因为喜欢的异性在自己的Facebook文章中点了‘哈哈’或‘哇哦’就误以为对方也对自己有意,还是应该寻求朋友们的建议”等等。
随着此类感情表达融入日常生活,人们的同感能力是否因此得到了提高呢?有主张认为,事实并非如此。美国西北大学亚当·韦兹教授表示,统计数据证实,那些需要经常对顾客表达同感的服务行业工作人员和需要在工作中帮助同事解决问题的人,经常在家庭中表现出同感能力枯竭的现象(论文《同感的界限》)。也就是说,同感泛滥会导致人们在真正需要同感的场合变得日渐迟钝。因此他得出了“同感是一个零和游戏”的结论。社会上确实存在不少经常通过表情符号表达开心、哭泣、生气等情绪,却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表情的人们,他的主张令人不禁点头赞同。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