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中国将马铃薯指定为粮食安全战略作物
상태바
中国将马铃薯指定为粮食安全战略作物
  • 徐裕真 记者
  • 上传 2016.02.25 15:47
  • 参与互动 0
分享该报道至

电影《火星救援》中演员在火星栽培马铃薯的场景。

中国正掀起一场“马铃薯革命”。中国政府将马铃薯视为粮食安全的“救球手”,决定大幅扩大马铃薯种植,并大力发展相关产业。

从电影《火星救援》中主人公在缺水的贫瘠火星上种植马铃薯的场景可以看出,马铃薯与其他作物相比,对水、土壤及肥料的需求更低,更加容易种植。

2月24日,中国官营媒体《人民日报》报道称,中国农业部23日下发《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决定将马铃薯指定为主要粮食作物,着手开发用于加工的优良马铃薯品种。

此前中国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曾宣布“将把马铃薯打造成继大米、小麦、玉米之后的中国第四大主食作物”,时隔短短一个多月,农业部便制订了这一措施。

中国农业部决定到2020年将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约合6.66万平方千米),比现在翻一番,相当于韩国国土面积的67%。中国还决定普及先进的务农技术,将每亩地(666平方米)的马铃薯产量从现在的1吨提高到2吨以上。  

同时,中国提出了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30%的目标,并提出了把利用马铃薯制作的面食比例从现在的10%提高到45%的计划。

马铃薯得以在中国普及,主要得益于荷兰商人的传播。就在1600年代,中国还没有马铃薯,即使在引进马铃薯之后,中国也更多将马铃薯视为一种蔬菜,而不是主食。在中国,大米象征着农耕文化,用面粉制作的面条象征长寿,但马铃薯却经常被视为“穷人的食物”或者“饲料作物”。

因此,中国虽然是世界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每年产量(9590万吨,以2013年为准)的一半都被用做饲料作物出口到国外,与美国马铃薯产量(1980万吨)的80%都用于国内消费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人均一年马铃薯消费量只有41公斤,而欧洲高达80公斤以上。  

但中国的马铃薯消费逐渐出现了变数。随着中国人的口味日趋西方化,越来越多人喜欢薯条、薯片等食物,为马铃薯进入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打开了很大空间。中国政府正大力宣传马铃薯是一种脂肪含量低于大米和面粉且蛋白质含量丰富的健康食品。  

马铃薯是中国保证粮食安全的核心作物。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人口大国,如何保证13亿人口的粮食问题是中国的一大苦恼,面对气候变化、干旱等异常气候频繁发生的情况,保证稳定的粮食供应正变得越来越困难。  

中国之所以将目光转向马铃薯,是因为马铃薯具备节水、节土、节肥以及节省人工的四大优点。马铃薯不仅可以在严寒和干旱中正常生长,还可以在冷冻干燥状态下长时间保存,可以储存数年也不会损失营养。  

中国还计划用马铃薯带动农业发展,并通过此举带领农业地区脱贫。农业部表示“积极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打造小康社会主食文化”。为鼓励马铃薯种植,中国政府决定为种植马铃薯的农户每亩给予100元人民币补贴,为收购生产马铃薯的企业提供每亩500元人民币的补贴。  

但中国的马铃署革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虽然位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的25%,每平方米的产量却仅仅排在世界第92名。如何提高生产率成了一大关键问题。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已经在实际上着手进行《火星救援》中出现的“火星种植马铃薯”实验。法新社报道称,NASA将在下月和秘鲁利马的非营利研究组织国际马铃薯中心(CIP)联手进行马铃薯种植实验。NASA与CIP决定在类似火星的极限环境中进行模拟试验,将通过实验的100个马铃薯品种带到与火星大气类似的环境中进行种植。  

马铃薯在历史上一直是缓解饥荒的救荒食品。直到19世纪中期,马铃薯还是欧洲农民唯一可以用来代替昂贵面包的充饥食品。

19世纪中期,以马铃薯为主食的爱尔兰曾爆发一种导致马铃薯干枯死亡的马铃薯干涸病,导致70%以上的马铃薯地变成荒田,结果导致大约三人之一的人口不幸饿死,200万人移民迁往美国。
댓글삭제
삭제한 댓글은 다시 복구할 수 없습니다.
그래도 삭제하시겠습니까?
评论 0
댓글쓰기
无须注册会员快捷留言

精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