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媒体Pressian不久前介绍了一篇乔良去年进行的一场演讲内容。演讲主旨大概如下,“美国对中国的威胁不在于军事,而在于金融领域。一直以来,美国都在通过调节美元的强弱掠夺他国财富。保护中国经济安全不受美国的美元霸权威胁,是关乎中国军队存亡的重大课题。中国必须防止周围国家出现(军事、争端)危机导致国际资本从中国撤资”。
这一理论听上去是否非常耳熟?追溯到大约十年前,当时中国宋鸿兵写的《货币战争》曾一度畅销,不仅销量高达数百万本,还被翻译到全世界30多个国家。该书详细分析了西方资本的可怕性,指出中国真正需要防备的威胁是美国资本的空袭。大概是因为书中巧妙将事实和阴谋论结合在一起,读起来颇具趣味性,在韩国学者之间也非常走俏。
如果只是这本书倒也罢了。此后中国涌现出大量宋鸿兵之流,出版了数十乃至数百本类似著作。笔者的书架上就密密麻麻摆放了20多本此类书籍,什么《关键货币战争的开端》、《资本战争》、《货币战争的真相与未来》、《G2战争》等等,只是书名、作者与出版时间不同,内容都大同小异。不仅有官方学者参与其中,还出动了国营电视台编辑部。这时的中国已经崛起,G2的提法开始出现,书中充斥着马上就要赶超美国的自信,认为在生产、消费、出口等实物经济领域赶超美国只是时间问题,关键就在于金融这个绊脚石,只要解决金融问题,中国就可以赶上美国。但在重视传统、人脉与网络等实力的金融领域,中国作为一个封闭、对外隔绝的大陆,终究无法迎头赶上美国,这便是一种恐怖。“总之,一旦遭到美国经济核武器‘金融’的袭击,国家经济可能会变得一片荒芜”。此类恐怖理念悄悄渗透到中国领导层的思想中,不知不觉间,政治、经济和安全在中国已经成为同义词。在关乎美国的问题上更是如此。
出于对这种恐怖心理的过敏发应,去年股价暴跌时,中国政府采取了终止股市交易以及介入外汇市场的超市场调控政策。面对乔治·索罗斯对人民币的攻击,中国《环球时报》不惜赤裸裸地进行批判,并表示“不会置之不理”,央行行长甚至亲自出面表示“对于投机势力绝不容忍”,也是出自这一原因。中国大陆已经爆发货币战争,每天都会发生1000亿美元的攻防。这样下去,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能也无法承受。关闭大门也毫无用处。因为香港股市连接着中国,13亿人人均可以带出5万美元,仅去年就有大约1万亿美元这样流出了中国。
从这点出发,王毅对待萨德(THAAD,末段高空区域防御体系)的敏感反应就不难理解了。但中国谈到项庄舞剑将韩国比作美国的卒子,无疑是个巨大的错误,表现得毫无大国风范。对于这样的中国,我们固然感到心寒,却愈发需要做好应对。中国可能会把韩国作为泄愤的出口,中国游客数量可能会减少,半导体和电池等产品的对华出口也可能毫无缘由地受阻,各种依靠中国生存的事业将更加艰辛,都需要我们做好准备。无论怎样,不骑在中国这条龙的脊背上,韩国就不会有未来。在中国这条巨龙眼中,政治、经济、安全都是一样的同义词。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