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二三十岁年轻人来说,结婚份子钱是一种无法言说的苦恼。突然从并不亲密的同事或长期没有联系的朋友那里接到请帖时应该怎么办?接到公司内部情侣的请柬时是不是要准备双份份子钱?教授的子女结婚时应该给多少份子钱?这些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青春报告书小组针对250名二三十岁年轻男女进行结婚份子钱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这一群体支付的份子钱平均额度为5万5000韩元,给亲密朋友支付的份子钱平均为15万7000韩元、给关系较好的职场同事平均为8万1000韩元、给不太熟悉的职场同事平均为3万5000韩元、给关系不好的朋友平均为3万1000韩元(将回答“不给份子钱”的应答者包含在内计算得出的平均值)。250名应答者中,28.8%平均每月支出“11万~15万韩元”份子钱(72名),比例最高,平均每月支出“6万~10万韩元”的占24.4%(61名)、支出“16万~20万韩元”和“5万韩元以下”的分别占14.8%(37名),紧随其后。
特别是在4~5月和10~11月“结婚旺季”,份子钱成了人们很大的一个负担。被问到份子钱是否增加了生活负担时,四成应答者(38.4%)回答“很有负担”,只有8.8%的应答者表示“没有负担”。
关于决定份子钱额度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可多选),86.4%应答者选择了“与对方的亲密程度”(216名),比例最高,其后依次是:“对方给自己的份子钱”占42.4%(106名)、“自己的经济情况”占18.8%(47名)、“当事人发喜帖的态度”占18.4%(46名)、“结婚场所的类型”占16.8%(42名)。
“厚颜”发帖人vs“厚脸皮”宾客

最典型的例子是长期不联系突然发来结婚请帖的“厚脸皮一族”。某参加问卷调查的20多岁女性说“平时一次也没有联系过的大学同学突然在网上建个集体聊天室,给大家集体发送了电子请帖,大家虽然觉得可恶,但还是带着份子钱送去了祝福,没想到结完婚又不联系了”。还有应答者表示“有朋友突然发来消息,一直说见面吃饭之类的话,我问他‘是不是要结婚了’,他一下子跳起来否认,没想到对话结束时,还是用短信发来了请帖”。
还有利用上下级关系的“强迫族”。在宣传代理公司上班的A某(40岁)说“交易处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一句话不说就把来自不同宣传代理公司的40多个人加入同一个聊天室,然后就发了一张电子请帖,什么话也不说,大家至少给他对了份子钱”。研究生申某(30岁)说“教授的儿子结婚,大部分学生都准备了5万韩元,没想到有个学生说自己要给10万,于是大家赶紧都加了5万韩元”。
“厚脸皮”的宾客也不在少数。最典型的是收过别人的份子钱却装作不知道的“若无其事族”。两年前结婚的张某(30岁)说“前辈结婚的时候,我和后辈们每人对5万韩元装在漂亮的红包里,还附了一封庆祝的信,没想到我结婚时,这位前辈不仅没有参加婚礼,连份子钱也没对,简直令人气愤”。某30多岁男性在接受问卷调查时说“公司前辈们给我包红包,上边写着XXX和其他六人的字样,红包里却只有10万韩元,七个人一共给10万,难道平均一人出了1万4285韩元吗?而且信封上的‘其他六人’到底是谁?简直令人无语”。

也有利用结婚的机会来吃饭的“蹭饭族”。家庭主妇李某(34岁)说“有的同事帮忙转交几个其他公司同事的红包,自己不但不出份子钱,还带着四口家人参加婚宴蹭饭,令人永远难忘”。还有应答者表示“有人包了3万韩元红包,却带两个孩子来吃饭,令人印象深刻”。另外,还有一些精于算计的类型。某参与问卷的受访者说“同学先结婚,让我买一个廉价的餐桌当贺礼,我和其他同学一起凑钱给他买了个餐桌,后来我结婚时,他精确地给了我3万4000韩元,和当时我出的钱一样多”。
现在是“份子钱理财”时代
在围绕份子钱卷入各种矛盾的年轻一代人中,不少人已经将“份子钱理财”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反映了年轻人仔细控制份子钱支出、设法减少经济损失的心理。最近还出现了帮助用户管理份子钱支出的手机应用,备受人们欢迎。在某大企业工作的李某(33岁)说“为确保自己未来结婚时可以收回自己支出的份子钱,我也在使用份子钱管理应用”,“周围很多朋友都已经把份子钱支出和收入当成理财的一种手段”。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