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周四)
中药学家屠呦呦等人 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상태바
中药学家屠呦呦等人 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芮荣俊 驻北京记者,姜奇宪·RHEE ESTHER 记者
  • 上传 2015.10.06 15:23
  • 参与互动 0
分享该报道至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对疟疾治疗药物和寄生虫治疗药物开发做出贡献的三位80多岁科学家获得。10月5日,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屠呦呦(85岁,女)、来自爱尔兰的药学家美国德鲁大学教授坎贝尔(85岁)和日本北里大学名誉教授大村智(80岁)选定为获奖者。该委员会表示,“他们为改变数亿人生活做出的贡献值得认可”。

屠呦呦教授一直从事对青蒿素的研究开发,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为消除疟疾做出了贡献。此次是首次由中国本土的研究员(非华侨)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她出生于浙江省,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中国媒体欢呼称,“没有博士学位、没有西方留学经历,也没有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职称‘院士’的‘三无’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  

屠教授开始从事疟疾药物开发是1967年时遵循毛泽东国家主席的指示参与“523计划”。她关注世界上广为人知的药品,却不断遭遇失败,此后她将目光转向中国传统药材。给她帮了大忙的是中国首部临床急救医学书籍《肘后备急方》,这是东晋时代的八卷药学书籍。她认为,疟疾从中国古代就开始出现,古代药学书籍上应该有相关处方。1971年,屠教授从作为药材使用的臭蒿中发现了青蒿素。在进行研究的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在中国的学术研究中属于黑暗期,因此更加具有意义。  

屠教授1977年自己亲自担任临床试验的第一个试验对象,她的理由是“我要对研究负责”。此后,她一直从事将中国传统医药和西方药学相结合的研究。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仅因感染疟疾而死亡的人数就达到100万人。虽然在发现青蒿素之前也有疟疾治疗药物,但其副作用非常大。  

2011年,在接受美国“临床研究”采访时,屠教授表示,“在发现疟疾特效药的瞬间,我有一种国际科学界承认中国科学的自豪感”。

其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主要被授与西方医学研究人员。出于这一点,屠教授此次获奖表现出了亚洲医学发展的可能性。  

坎贝尔教授和大村智名誉教授为丝状虫治疗药物——阿维菌素的研究开发做出了贡献。丝状虫是生活在非洲江里的寄生虫,如果进入人体内,会导致眼睛失明。阿维菌素每年在非洲和中南美地区被配给给2亿人。日本继去年3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获奖者之后,其诺贝尔奖获得者截至今年总共达到23名(自然科学领域是20名)。10月5日,大村智教授在接受NHK采访时表达感想称,“我的工作是相信土壤中的微生物,制造出好的物质。诺贝尔奖的一半应该颁给微生物”。
댓글삭제
삭제한 댓글은 다시 복구할 수 없습니다.
그래도 삭제하시겠습니까?
评论 0
댓글쓰기
无须注册会员快捷留言

精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