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从2014年6月起,国际油价从每桶110美元降至50~60美元。专业机构认为现在的低油价将会持续2~3年。随即,世界石油化学企业巨头们削减了今后两年间2000亿美元规模的设备投资。北极等海洋矿区的钻探和开发也遭遇中断或延期。韩国造船海洋产业的主要新项目(海洋成套设备订单)因此相应减少。加之考虑到油价下滑和费用问题的国际订购商们,想方设法推迟现有订购设备的接收,要求变更设计等,会变得更加挑剔。
第二、在国际市场上韩国无法忽视和中国之间的竞争。中国最近因国内景气停滞,正大举进行经济增长模式的改革。为了应对作为经济增长动力的国内投资的减少,转向通过发行低息债券,汇集资本扩大对外投资,积极承揽海外工程项目。

中国债券发行规模从2007年的7万亿美元至2014年的28万亿美元,增加了三倍。负债余额为GDP的280%,成为世界上负债比率最高的国家。如此情况下,中国正利用国际超低息发行国内外债券,为大型私营企业提供长期优惠金融的支援。
另外,今年7月中国央行为中国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分别增加出资470亿美元和450亿美元。此举明显是为了帮扶中国造船企业的订货。中国既是海外订购商的投资者,又是金融支援者,同时也是需求者。在如此多样化的立场上掌控着主导权的中国的竞争力,使韩国造船海洋企业的处境更加艰难。
第三、最近中国的NDRC(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对互联网和制造业领域进行国家支援。去年已对油气管道产业、水资源保护产业等进行了5300亿美元的投资支援。今年除产业用机器人、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和医疗产业等之外,还选定了“最高水平的海洋工程设备制造产业”进行支援。最近中国在半导体、汽车、智能手机等各领域正紧追韩国,甚至某些领域已经赶超。在此情况下,集中支援海洋工程和制造领域的中国政策将成为威胁韩国造船产业和海洋工程产业的一大要因。再加上中国自身市场需求庞大,也进行了巨大的海外投资。在中国政府的指挥下,中国能源企业将使用中国造船企业的海洋设备。如此一来,在金融条件和价格条件方面,韩国企业早晚将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与中国企业进行竞争。
韩国造船海洋三大企业在海洋成套设备上产生了巨大的赤字。其原因来自于从造船向海洋成套设备急速转变的订购市场的结构变化。过去6:4的造船VS海洋成套设备之比,2013年以来变为3:7。与此相比,资源大国们出于国家利益优先主义,将海洋成套设备的订购留给本国企业的趋势日益明显。韩国企业们未能深刻理解此种“本地化”的危机,吃了大亏。并且忽视资源合理配置和现金流的经营招致了巨大的赤字和流动性危机。
但是彻底查明过去所犯错误的责任后,还得寻找向前的道路。至今在国际市场上位列第一的韩国造船海洋产业不能就此放任其落后而不管。造船海洋产业是雇佣了20万余名员工和出口600亿美元的韩国产业。我们要将之前交出昂贵学费买来的失败教训当作反面教材,集中国家力量把造船海洋产业重新培育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不仅企业还有政府、国家金融机构、学术界都要积极贡献力量。我们怎能将位列第一的支柱产业——造船海洋产业全部拱手让给中国呢?造船海洋不仅是简单的民间产业。韩国让企业自行发展,相比于受到国家支援的中国企业,竞争条件太艰难了。不是强者才会生存下来,而是生存下来的才是强者。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