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周六)
中国与德国创新合作使东亚地区分工结构变化
상태바
中国与德国创新合作使东亚地区分工结构变化
  • 韩友德 《中央日报》中国研究所所长
  • 上传 2015.06.29 14:10
  • 参与互动 0
分享该报道至

德意志银行亚太区投资银行执行主席蔡洪平被赞为“亚洲顶尖的交易制造商”(Euromoney)。今年2月他突然宣布离职,跳槽到“汉德基金”。这是一家尚未成立的投资公司,这是为什么呢?随着汉德基金正式成立也逐渐解开了业界对它的好奇。据报道,汉德基金的投资对象是中国和德国的中小企业,主要是将需要德国技术的中国企业和需要中国市场的德国企业连接在一起。据悉,初期成立资金为10亿美元,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将会作为大股东参与。蔡洪平投入了名为“引进德国技术”的中国国家项目。  

现在在经济上与中国最亲近的国家不是最强大的美国,也不是邻国技术强国——日本,而是德国。过去两年间,两国首脑彼此互访四次,关系非常亲密。而议题只有一个,即“创新合作”。成果就是朝着制造业强国发展的“中国制造2025”。今年3月汉诺威Cebit上进行开幕演讲的中国总理李克强表示“德国的‘产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是同一个概念”,透露出“制造2025”来源于“产业4.0”(2013年出现)。现在还正在辽宁省沈阳市建设“中德装备制造产业园”,该园区也被称为“中国制造2025、德国产业4.0试验区”。中国就这样开始与德国携手进行制造创新。  

中国经济开始表现出“脱亚洲”动向。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的产业合作伙伴主要是日本、韩国和台湾等东亚国家。分工结构是将在这些国家生产的零件在中国组装后再销往欧美地区。但随着中国企业技术水平逐渐提高,现在开始在国内调配零件,这一结构正在被打破。如果生产大国中国和技术强国德国合作,很明显这一趋势将会更加迅速。中国和周边亚洲企业将不再是合作和分工的关系,而很有可能会变成竞争对手。在竞争中落后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  

这是与韩国企业直接相关的问题。在山东烟台设立工厂的斗山Infracore截至2010年还是占中国挖掘机市场大约15%的最强者,当年销售了2万多台挖掘机,但现在市场占有率下跌到一半左右。这是因为当地(中国)企业的追击。特别是被建筑装备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三一重工击败。三一重工在2010年的市场占有率为6.6%,现在大约17%,发生了大逆转。  

三一重工引进的就是德国技术。该公司以2012年收购德国著名重装备公司Putzmeister为契机开始引进技术,还在科隆建立研发中心和教育中心。斗山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技术层面上,三一重工也已赶上韩国产品”,摇了摇头。

如果中国企业用技术来武装,韩国企业会被中国市场淘汰。继家电之后,钢铁、化学产品也是如此,甚至连韩国拥有竞争力的汽车和智能手机也无法保证。这就是韩国对中德两国进行创新合作感到负担的原因所在。  

现在世界正在进行制造创新战争。虽然口号不同,但美国、法国和日本全都在构建智能制造业环境。韩国也在推进“制造创新3.0”,但韩国的创新目标大部分是现任总统结束的2017年,到下一届总统时会如何改变还不知道。在创新中,跟技术开发同样重要的是商业化,规章制度是商业化的毒药。即使如此,韩国撤销规章制度的相关法案也还滞留在国会。这样如何能战胜正与德国合作并迅速发展的中国呢?

曾几何时,韩国只是将中国视为“世界外包工厂”,有些瞧不起,并豪气地表示“韩国是操控这世界外包工厂的研发中心”。但如果在技术开发或市场创新中落后,韩国就又可能反过来沦为中国的外包工厂。现在这一游戏已经开始。
댓글삭제
삭제한 댓글은 다시 복구할 수 없습니다.
그래도 삭제하시겠습니까?
评论 0
댓글쓰기
无须注册会员快捷留言

精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