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韩国用一年时间也无法做成的事情,在这里只有3个月就办到了。有投资者出现跟我们签订了合同,还得到了硅谷的邀请,对于很多韩国人来说,深圳可能是所谓的‘假货天国’,但对我来说,这里确是一个创业天堂”。
新生风险企业(初创企业)BBB代表崔载圭(35岁)正在开发可以通过在手指取出一滴血液进行远程健康检查的手机装置。他凭借自己在生物领域10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从去年10月开始创业。此前他曾叩响国内某创业支持基金的大门,但遭到了礼貌的回绝。经过一番搜寻之后,在深圳创业支持企业HAX征募中合格的他今年1月来到了深圳。HAX不仅为他提供了10万美元启动资金并配备硅谷出身的资深顾问作为技术支持,还为他提供了设计和商品化战略指导。产品开发获得成果后,开始有企业表示愿为他投资30亿韩元。5月在硅谷进行完说明会之后,预计他会获得更多的投资资金。

世界各地的工程师正纷纷涌向深圳。正在就读美国伯克利大学的创业家戴维·鲁来到深圳开发了世界最小型的大气质量探测器,去年从多个基金板块获得了巨额投资。看到类似抱着“深圳梦”创业的工程师齐聚深圳,在创业孵化、支持领域排名第一的HAX和Highway 1等企业也纷纷将据点转移到了深圳。
那么,曾一度被叫做“假货天国”的深圳一跃成为“创业天堂”的秘诀是什么呢?最近韩国组成视察团前往深圳体验的25名风险行业相关人士从深圳完美的硬件环境中找到了答案。做了30多年世界工厂的深圳在这一期间逐渐构建起了从零散的零部件商、组装加工企业到拥有尖端技术全球化企业的完整制造业产业链。号称世界最大规模的,没有找不到的零件的电子市场“华强北”对创业者来说非常具有魅力。正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消防员专用智能头盔的尼克斯希斯(音)的严正韩(专利律师)理事瞠目结舌地说“在韩国市云市场怎么也买不全的零部件样品在这里半天就全买到了,价格也机器便宜”。在华强北市场,有数千名只在宽约1米的卖货台上放上一部电话、一个计算机就做起生意来的零件商。这就是所谓的“一米柜台”。他们都是在深圳郊区开设有零部件工厂的老板,工厂里有数百名员工在工作。硬件企业KiwiPlus技术负责人郑锡元(音)说“他们不只售卖零部件”,“我刚介绍了正在开发的产品,他们第二天就给我联系上了自己的客户——富士康公司的相关人员”。富士康是生产iPhone的国际性大企业。从硅谷搬到这里的HAX合作伙伴本杰明·乔夫说“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在深圳完成,市场营销主要在美国进行”。
这种情况发生在从零部件组装到样品生产的整个阶段。这里有企业只要拿来设计图就能做出少量样品。CD科技的订单显示板上密密麻麻地显示着无数从20个到100个不同单位的小规模订单。潘昊(32岁)代表说“风险企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快速生产出样品吸引投资者的青睐”。视察团成员有的无法掩盖羡慕的心情,甚至当场就咨询起了订单问题。东宇尚(音)顾问说“韩国制造工厂一般不会接少于1000个的小规模订单,想制作样品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风险行业从事者在深圳体验了3天2夜,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之后回到了韩国。带领视察团的中国IT专业媒体Platum的曹湘来代表说“至少在初创领域,中国已经超过了韩国”。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