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酒馆配出独特的酒让囚犯饮用。这种酒将度数低的黄酒和白酒(现在的白干儿)混合制成,可谓妙不可言。给它起个韩国式名字的话,相当于韩国的“炮弹酒”。据说,喝了这种酒,囚犯会嘻嘻哈哈的笑。喝完酒之后,依惯例将碗打碎,酒馆由此得名。
有解释说,被押往刑场的囚犯因为酒兴,死的时候面带笑容。负责处决囚犯的官僚必需带上茶色玻璃做成的有色眼镜,这是为了能尽量不看血腥的场面。
《史记》作者司马迁被处以宫刑,这是阉割男性生殖器的残酷刑法。翻开中国文献,可以知道宫刑又名“蚕室”。受刑之后,因为怕受刑者的伤口二次感染,所以会将其送入蚕织的房子中呆上100多天,因而又得“蚕室”一名。原因在于,蚕织的房子不通风,所以能防止其他感染。
中国从古代开始酷刑就非常发达,但是在执行这些残酷刑罚的过程中也留下了奇妙的余韵。刑罚之残酷已近其极,但是接下来会有些独特的人文关怀。比如说,给死囚喝的炮弹酒、给执行官员戴的有色镜、怕伤口感染还把犯人送到蚕室去疗养。
从酷刑历史上看,欧洲绝对不落后于中国,但也有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欧洲人)把人放入用铜做成的牛模型之后,在下面点着火,在把犯人烧死的同时,他们会享受(犯人)从里面传出来的惨叫声。这就是白人刑罚的历史。
日前,美国报纸居然报道,关塔那摩收容所拷问俘虏的方式是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使用过的。虽说是关于揭露美国拷问俘虏的新闻,但是却仍不忘要强调此方式是“Made in China”。其实,西方人好像不需要其他国家的教材了吧。
拷问和酷刑是不分东西方的历史遗物。然而美国却仍还在使用,这才是不幸之所在。不管怎么说,事件的本质是美军肆意拷问俘虏,是出于他们的心理状态。而方式是“中国制造”这一点只不过是旁枝末节罢了。不知会不会有韩国人看了这样的消息后,不假思索地为“反对中国”添油加醋呢?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