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年初中国媒体提出了新年四大纪念日,其中一个便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70周年(9月2日),这可以解读为对日本右倾化行为的警戒。韩国今年要纪念哪些日子呢?8月15日光复70周年最为重要,韩日外交正常化50周年(6月22日)也意义重大,这些均与日本相关。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朴槿惠总统抛出的提案也让人费心:习近平在去年访韩时称,(2015年)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以及韩半岛光复70周年”,提议共同举行纪念活动。
我们应将与日本关系正常化50周年作为缓和韩日关系僵硬的契机。此外光复70周年之际,也应对日本歪曲历史和右倾化行为作为强硬回应。这需要一边缓和关系,一边有所遏制的高明手段。这需要怎样的智慧呢?观察今年中国如何改善对日外交也是方法之一。
乍一看中国对日基调强硬,但仍有变化的征兆。去年11月举办的中共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令人瞩目。该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二次、也是时隔八年之后举办,因此决定了习近平时期的外交框架。中国外交有四大轴心—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多边外交,它们所占比重依次不同。
此次会议中,习近平将周边外交排在首位,大国外交其次。对中国这一变化,美国媒体评价指出,“习近平针对美国的再平衡战略,提出了中国版重返亚洲战略”。因此预计中国今后不会牺牲与邻国关系来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习近平强调大周边外交的理由有两个。第一,中国周边的亚洲国家经济活力超越美国和欧洲,今后亚洲至关重要。第二,中国在成为全球超级力量前,首先需要坐上亚洲盟主的宝座来奠定基础。因此预计习近平时期的外交从今年起将着力于亚洲。
自然,改善与亚洲主要国家日本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从12月13日首次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习近平发言中,我们察觉到了微妙的变化。习近平当天仅指责了日本军国主义。这与去年9月举办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活动中,针对日本现任政府的态度截然不同。仔细看的话,在新年中国媒体所选出的四大纪念日中其中之一并不是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而是9月2日。9月2日正是日本在美国“密苏里”号舰艇上签署投降文书的日子,这巧妙地稀释了中日对决的构思。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在12月26日上任两周年纪念日并未参拜靖国神社,似乎是对此做出的回应。安倍在5月访美时修改美日防卫合作方针,因而可能暂时刺激中国。但预计之后日本致力于经济恢复,并推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这是因为抛开占亚洲经济增长一半以上的中国谈经济恢复完全是天方夜谭。
观察中日战略就会发现韩国要做的事情。其中一项便是将目前仅从西部展开的中国一带一路计划扩大至东部,即跨越韩半岛延伸至日本。这与朴总统的欧亚计划完全吻合。恰好韩国政府在光复70周年之际,向朝鲜建议开通从首尔至新义州的火车。该火车不能仅限于在韩半岛通行,应途经平壤直至北京以及通过首尔延伸至东京。这是基于上个月在沈阳举办的东北亚共同体论坛中强调的韩中日三国共同发展这一考虑,也将成为光复70周年对整个亚洲的重大意义。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