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韩国消费者聚集的地方是外国公司掌握流通网的进口商品和海外名牌市场。甚至耗费数千万韩元到数亿韩元的巨资购买汽车时,进口车的占有率也增加到15%(今年9月)。首尔江南作为消费中心区,新车登记的80%左右是进口车。大众奥迪去年在韩国的销售额超过了2万亿韩元。韩国进口车协会尹大成(音)专务表示“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爱国心营销已行不通”。
也就是说,韩国消费者回避内需市场,但却又扩大海外消费和偏爱进口产品的倾向。因此,在继工作岗位后,资金流走的“消费空洞化”也在扩散。这种不乐观的征兆已白热化。海外直购就具有代表性。海外直购去年为1116万件,金额达到1.1万亿韩元。而相反,外国人通过网络购买韩国商品去年则只有260亿韩元。甚至有的韩国人从国外购物网站购买贴着韩国商标的电视机和手机再运到韩国。
此外,海外旅行也超出一次性,而正形成定期化。因为韩国的服务业水平未能跟上消费者的眼光提升的速度。职场人白某(29岁)继今年5月以后,今年10月初去菲律宾宿务潜水旅行。五天四夜,大约花费了70万韩元。买了马来西亚的廉价航空公司-亚洲航空特价机票(23万韩元),花了钱(35万韩元)取得了高级潜水员资格证。他表示“在济州岛如果像这样潜水,要花大约100万韩元”,“国内取得资格证的程序要花费四五十万韩元,再加上国内把潜水视为奢侈的运动,这样的看法也让人感到负担”。
教育和研修等教育服务领域已出现空洞化,甚至难以回转。因学生人数减少,部分地方大学仅以中国留学生维持生计,但去年因留学和研修流入韩国的资金为1.36亿美元。而相反,流出海外的资金规模则达到39亿美元,差距超过28倍以上。
此外,并不只有去海外产生的消费空洞化。在韩国也是在增长中所占的消费空位正在逐渐增大。消费者物价增长率连续三个月为1%左右。生产者物价在今年8月,下降了0.2%。如果物价过高,可以放开资金进行调整,但过低或倒退,就要改变人们的需求。针对长期的通货紧缩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有很多人认为韩国是不是已经陷入到了通货紧缩的漩涡中。贝恩管理顾问公司(Bain & Company)的金定洙(音)表示“考虑到人口和生产时,韩国内需市场是日本的八分之一”,“韩国的内需市场较小,因需求减少而来的不景气的打击也将会比日本更大”。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