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企业已经接到了“材料警报”。3月6日,现代经济研究院发布标题为《中国正威胁韩国材料产业》的报告书,判断称“在材料领域,韩国对中国的比较优势正逐渐消失”。这是该研究院针对纤维、化学、橡胶与塑料、非金属和金属5个材料产业的31个细分品类进行竞争力量化分析后得出的结果。根据报告书内容,在除橡胶与塑料之外的4个领域,韩中两国的出口竞争均越来越深化,在纤维、化学和金属领域,韩国的比较优势已经变弱。
从测定国家间商品出口比较优势的指标——贸易特化指数来看,韩国已经从2000年的0.44下降到去年的0.19。该指数为1时,说明一国占有绝对的比较优势,为-1时说明一国处于绝对劣势。在31个品类中,韩国竞争力出现弱化的品类多达20个。同一期间,韩国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度指数也从0.51上升到了0.52,在21个品类的出口竞争均出现深化。研究院表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中高端、中低端还是低端技术材料产业,韩国在所有品类上的竞争力都出现了弱化。
相反,韩国与日本的差距丝毫没有缩小。韩国去年虽然在材料零部件产业达成了97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但对日贸易依然存在205亿美元的逆差。事实上,在部分材料上,韩国几乎全部要依靠日本进口。产业研究院称,以2012年为基准,醋酸纤维素其他面板、切片所需要的塑料材料醋酸纤维素对日进口依赖度高达99.7%,用来制造半导体显示屏的其他玻璃(98%)、用来制作半导体的光刻胶(90.9%)和塑料胶片(87.8%)都需要绝对依赖日本进口。
开发新材料非常困难,而且需要很长时间。因此,一旦开发成功,就能在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享受巨大的“首发优势”。正是因为如此,在高附加价值材料产业方面,后来企业追击非常不易。去年LG化学和韩华L&C等曾试图推动由日本日东电工垄断的制作触摸显示屏面板必须的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切片国产化,但最后不得不放弃努力。因为日东电工意识到韩国业界的挑战后,开始发挥市场控制力,将价格下调了8%之多。今年年初,韩国国内大企业的制造子公司还曾因为日本企业取消或延期供应材料承诺的权术而倍感痛苦。
现代经济研究院研究委员韩载镇(音)表示“韩国急需集合政府与企业的力量开发技术集约型新材料,制定材料产业发展的长期路线图,实现化学领域等的产业高度化发展,发掘高附加价值的材料技术”。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