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大国与强国之间的中国
상태바
大国与强国之间的中国
  • 李熙玉 成均馆大学政治外交系教授
  • 上传 2008.11.28 08:27
  • 参与互动 0
分享该报道至

最近在韩国和中国举行的研讨会是了解经过北京奥运会和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氛围的好机会。可是与会的中国高级官员和学者们都异口同声,没有欣然认同中国是强国的事实,认为中国依然是发展中的大国。这和外部的评价有很大不同。

评价一般认为,中国已经满足了强国的条件,“中国的世纪”已经到来。实际上,中国是世界第四经济大国,已经开始对世界经济起指导作用,中国资本正在收购合并美国企业。并且积极援助面临经济危机的邻国,正在整理新的地区主义构想。温家宝总理认为:“有必要通过使用多种货币,确保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提出了国际货币民主化的新议题。

可是中国政府眼中的中国虽然综合国力有所发展,但是人均国民收入依然停留在2500美元,未能解决数千万人的温饱问题,处于发展型社会的初期。加上世界金融危机殃及中国的实体经济,目睹企业陆续倒闭,如果潜在增长率下滑,将会产生硬着陆的危险,因此时刻保持警惕。对中国来说,2兆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决不是富国的指标。

因此中国虽然在外交中强调大国责任论,但是仍然保持“韬光养晦”的立场。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更多责任的“中国救世论”登场,中国却在“拯救中国就是拯救世界”的认识中,只是向刻不容缓的民生问题投入了约5880亿美元,认为现在不是发扬救世主精神的时候。

这在中国对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伙伴之一的美国总统当选人奥巴马的看法中也透露出来。即担心,“遏制加接触(congagement)”的美国传统对中政策不会有大的改变。上周在釜山遇到的中国国际政治学者也断言道:“虽然奥巴马实现了美国人平等的梦想,但是美国不会平等对待其他国家。因此奥巴马强调的变化看起来‘没有变化’。”

像这样面对现在危机的中国虽然拥有强国的梦想,但是仍然沉着解决大国的课题。“不管是多小的问题,如果乘以13亿的话,就会成为大问题。不管经济规模多大,如果除以13亿的话,平均水平就会非常低。”这是中国独特的大国观认识的产物。对于中国来说,现在重要的不是强国的虚荣,而是放低身份,冷静观察现实,寻找具体的解决方法。

这方法不是领导人单独决定的,而是通过共产党干部集体学习实现的。尤其是胡锦涛上台后的2002年12月,以“扩大对外开放和国家经济安保”为主题,至今召开了50次以上的会议。几乎每月邀请国内外的著名学者作为讲师,放松领带,从网络文化直到金融危机,通过内部讨论,扩大认识的同感。也许因此50%的中国人将现在视为挑战,而不是危机,70%的中国人对国家的危机管理能力表示信赖。

由此中国让我们同时联想到了“枪和镜子”。首先必须看透实情,消除传言的泡沫。正如孟子说的“不罪岁(不怪罪凶年)”那样,需要有将所有的责任归于自己,背水一战的思想准备和勇气。另一方面就是扩大国政的伙伴范围。现在无论是朝野,即使在执政党内部,为了不成为失败的伙伴,都在各自奋斗。青瓦台也不能手握着高级情报,询问“有应对方案吗?”因此“先发、果断、充分的应对”不仅是在危机的经济上,也应该适用于国内政治、国际政治、韩朝关系。还要立即行动。等待明年的话,如今韩半岛的冬天太冷,正变得严酷。
댓글삭제
삭제한 댓글은 다시 복구할 수 없습니다.
그래도 삭제하시겠습니까?
评论 0
댓글쓰기
无须注册会员快捷留言

精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