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与领土争端的东亚悖论 = 专家们根据欧洲的情况求得了答案,指出了东亚进行和解与合作的办法,以及如果不能进行和解与合作,将会面临的危机。
专家提到了1963年的《爱丽舍条约》等一系列德法和解过程。《明镜周刊》的新德里分局长比尔兰特·瓦格纳(音)表示“为了实现真正的和解,需要出现康拉德·阿登纳和夏尔·戴高乐之类的政治家”,“这与中国和韩国的政治人士利用历史,企图使自己的统治和支配合法化,并且将其覆盖到国内政治中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费加罗报》的驻首尔记者Sebastian Falletti认为现在的东亚很像德国崛起后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前期的欧洲,他说“当时欧洲的主要国家都认为可以通过争端获利”,“东亚现在还没有发展到那样的局面,但可能会在5年内或者10年内,有可能出现那样的领导人”。
首尔大学教授朴喆熙强调,为了解决东亚悖论,应该承认历史与领土问题永远无法得到最终的解决,并提议在发生问题时,两国领导人应该大事化小。瓦格纳提出了“坏账银行”的模式,提议各国将相互无法达成妥协的问题全部拿出来,将这些问题全部冻结起来,维持原状。
专家们异口同声的要求东亚重启区域内对话,认为“不能将不对话作为实现对话的方法”(朴喆熙)。
《朝日新闻》的主编若宫启文表示“日本内部出现了重新探讨河野谈话和村山谈话的动向,对此表示遗憾”,同时他也质问“在河野谈话和村山谈话时,韩国人又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呢”?

但这一问题存在诸多反对意见。首尔大学教授郑在浩引用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超过美国的预期结果,预测称“在习主席在任的前五年,合作将成为关键词,但五年之后,两国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竞争就会成为两国国家关系的主流”。
美国《纽约日报》东京分局长马丁·法克勒(Martin Fackler)介绍了最近采访日本自卫队讲述了与美军共同实施了假设敌占领岛屿时抢回岛屿的铁拳(Iron Fist)军事演习的经验,表示“这个假想敌是谁,我们一想就能知道”,“在5年前,根本就不可能出现这种演习”。
高丽大学教授金圣翰引用某美国专栏作家的话(“中国是我们的顾客,是挑战,也是我们的机会”)表示“希望机会能够大于挑战”。
◆东亚共同体是否可能 = 论坛上大家讨论了东亚是否能像欧盟(EU)一样联合起来成立共同体的问题,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盟、东盟+3、东亚峰会(EAS)等合作机制已被当做候选进行讨论。《金融时报》亚洲分局长戴维·皮林 (David Pilling)表示“亚洲存在多样化的双边关系和贸易机制,但仅凭贸易并不能预防战争”,“在EAS机制中,美国承认中国崛起,中国继续承认美国作为太平洋强国的地位与作用,这也不失为一种方案”。
但是,有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印度政策战略研究所教授布拉马·查勒尼(Brahma Chellaney)表示,实现东亚和解需要首先消除历史矛盾和各国的民族主义倾向、缩小各国的政治差距、避免出现特定国家的霸权等先决条件。《韩民族日报》的柳在勋(音)编辑说“美国虽然支持欧盟,但是否会支持东亚合作,尚未可知”。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