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认为快速成长的秘诀是什么?
“我见到的所有人都会这样问(笑)。有三点。我想借用一句香港谚语,是‘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香港的经济危机。陈校长介绍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工厂开始转移到中国大陆。香港科技大学正是香港政府在这种危机下想要培养知识基础产业的紧迫感所造就的产物”。香港科技大学是香港政府支援60%财政的公立大学。
“人和”是指以实力为主的教授聘用·评价系统。香港科技大学在选拔教授时,会给该领域的专家发去邮件来获得他们所推荐的合适人选。听说雇用一名教授通常要经过5~6个委员会。
“地利”是指香港所占据的地理位置。香港离中国大陆很近,日常生活可以用英语来交流。外国人在香港生活7年以上就能获得永久居留权。得益于此,在香港科技大学的校园里很容易看到外国学生。该大学的外国学生比率(包括研究生)为28.5% 。
-您认为香港科技大学的优势是什么?
“国际化。所有课程都用英语来进行。三分之一的本科生在毕业前会到全世界200余所大学进行一个学期以上的交换留学生活。20%的本科生不是香港人,而是从中国大陆或是外国来的学生。”
-为什么国际化很重要?
“为了创新(Innovation),需要有多种多样想法的人。出身背景不同的学生聚在一起的话就能产生协同效果。”
该校教授组中80%是牛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等英美地区的名牌大学出身。如何吸引到了这些优秀的教授?
“钱虽然很重要,但这并不是全部。我们的梦想是想像MIT那样成为世界最强的研究中心大学。教授们是看到这种发展蓝图而来的。让教授们看到展望非常重要。”
现在,香港科技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院共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1万2000名学生,共有工科学院、经管学院、自然科学院和人文社会科学院等4所学院。陈校长对扩大规模并不是很关心。一问道没想通过设立医学院或是法学院等将其培养成综合大学时,他赶忙摇头。
“我们想一直以一所科学技术大学发展下去。我们的目标是成为香港研究能力最强的大学。大学的规模并不重要。世界最强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一年的新生不过200名,韩国KAIST的学生数(约1万名)不也很少吗?”
香港科技大学现有韩国学生100余名。在学校见到的李智秀(音,20岁,女)是一名工学·经营学双专业的大一学生。她表示“对能够同时学习工学和经营学的项目感到很满意”,“优势是学费比美国便宜,并且所有课程都用英语授课”。陈校长还是前任校长徐南杓时期KAIST的咨询委员。他对韩国非常关心。他表示韩国大学有一点不足之处。
“国际化发展得还很缓慢。虽然知道韩国国内对此很有争议,但为了达到世界水平,必须要扩大英语授课。”
也有他很羡慕的一点。
“韩国有很多像三星、现代汽车等全球企业,有很多就业机会。教育热情也很高。我认为韩国大学会成为很好的竞争对手。”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