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30日 (周六)
现实主义习近平与逻辑思维李克强的共同点——改革
상태바
现实主义习近平与逻辑思维李克强的共同点——改革
  • 崔荧奎, 郑镛桓 驻北京记者
  • 上传 2012.11.16 09:13
  • 参与互动 0
分享该报道至

习近平(左)李克强(右)
习近平(59岁)与李克强(57岁) “习-李体制”是一辆将在未来十年携手领导中国的双架马车。这是一对非常不搭的组合,因为两人的不同点远多于相似点。那么,中国选择这两人共同领导未来中国发展的原因何在呢?是为了从两人互不相同的视角审视中国与世界,从而协调发挥领导能力。这是旨在最大程度减少领导失误的中国式实用主义的体现。

首先,习近平是现实主义者。因为他青少年时期曾经受过苦难的磨练。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曾任副总理,因此习近平从小受到了“皇太子”般的待遇,但好景不长,随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习仲勋被划为反革命分子,家庭从此陷入灾难之中。有一天,习近平因为向朋友们说反对文化大革命的话而被抓进中央党校坐牢,一周之后,习近平因为无法忍受饥饿的折磨而大胆越狱,找到母亲齐心要吃的填饱肚子,但母亲流着泪,在党委员会上告发了儿子。因为当时习近平家中并无食物,如果连习近平的母亲也受牵连遭到处罚,连习近平的两个弟弟的生命也难以保证。后来习近平在回忆此事时说“看到母亲流出的血泪,我意识到了极端主义理念的害处,也从此拥有了用现实主义来思考所有问题的智慧”。习总书记强调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党的纯洁性,也是在警告,以后的中国共产党内不允许出现任何形式的理念斗争。这也是同属“太子党”但主张共产革命思想的前任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受到处罚的原因。

相反,李克强则是具有知性且逻辑性很强的人。文革当时,在担任安徽省凤阳县副书记的父亲的照顾下,他在省文史官李诚门下学习了5年古典史书。大学时,他曾因为广泛阅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国外经济书籍而被称为“读书狂”。因此,有人将其称为中国新领导班子中的“智将”。但也有评价认为,他在行事时常常脱离现实。2008年担任常务副总理之后,他曾试图对国务院直属的28个部门进行合并整合,但因为各方的反对而以失败告终。

两人的行政作风也完全不同。习近平凡事最重视的都是“团结”,这是他从文革期间7年下放生活中磨练出来的品质。当时,他每天都要在跳蚤满天爬的窑洞中做重活到凌晨,在这种艰苦生活的折磨下,他依然通过团结当地劳动者,创造出了最佳的工作业绩。后来记者问起他如何做到这一点时,他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座右铭为他赢得了“德将”的美名。

李克强重视效率和价值。1982年成为北京大学共青团书记后,为了消除会议低效率的弊病,他曾宣布“如果会议时间超过1个小时,大家可以直接走出会场”。1999年担任河南省代省长的时候,他提出了“中原崛起”的价值概念,在此后的五年间,河南省地区总生产额增长了两倍,从中国31个省的第28名跃至第18名。“中原崛起”在日后发展成为了他的靠山胡锦涛国家主席的“和平崛起”。改革性是习近平李克强两人的共同点。预计习近平将主要围绕党内民主化展开政治改革,李克强则主要负责国有企业改革等经济改革。问题在于,如果针对改革的反对声音增加,两人在处理方式上将产生大的分歧,习近平优先强调协商和团结,李克强则重视改革的合理性与逻辑性,这样,两人之间势必会产生一些矛盾。
댓글삭제
삭제한 댓글은 다시 복구할 수 없습니다.
그래도 삭제하시겠습니까?
评论 0
댓글쓰기
无须注册会员快捷留言

精选报道